爱不过夜:冷漠的真诚,残酷的自由
——张爱峰
话剧讲的是四个人的故事,理查、妻子帕莎、罗伯、贝丝的情感纠葛,故事讲的特别纠结,很多地方充满了感情的冲动甚至歇斯底里,但理查却一直有着一种冷酷的真诚。
理查因为爱着贝丝而回来,请贝丝做了儿子的家庭教师。记者罗伯请理查去大学教书。理查爱着贝丝,而罗伯则爱上了理查的妻子帕莎,并试图和她约会。但帕莎却把一切事情都告诉了自己的丈夫理查。理查一点也不嫉妒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和好友约会,并声称这样做是为了给帕莎绝对的自由。帕莎被这份冷漠的爱情折磨的非常痛苦,但她一直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理查。罗伯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背叛友情的痛苦之中。这个话剧总让我想到一部写画家高更的小说,名字似乎叫《月亮与六便士》。艺术家总是疯狂的,爱的时候特别深刻、激情,分手的时候极端冷漠。而理查就是一个画家,他以给妻子自由的名义,像猫捉老鼠一样玩弄帕莎和罗伯,他说的所有话都显得那么真诚,而这种真诚又显得那么冷漠。他不愿意说谎,却很乐意揭穿罗伯的谎言。而罗伯则不断的撒谎,写一些虚假的文章。
帕莎说理查想让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甚至自己的儿子,都讨厌自己。她也认为理查不爱自己。理查则故意纵容自己的妻子去和罗伯约会。这种情感让人觉得很变态很冷酷。理查总是说给帕莎自由,自己却牢固地控制着一切。夫妻之间的自由到底是什么?是夫妻双方都可以有秘密的情人吗?像100多年前的欧洲社会?我想夫妻之间的自由应该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吧,如果很公开的去找情人,把家庭当作一个旅馆的话,那结婚不结婚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现在有些人同居多少年也不结婚,可能就是怕结婚的某种束缚吧,这种束缚也许就是一种不自由吧!而理查给了帕莎这种绝对自由,所以显得特别残酷。
艺术家大多数是很真诚的,他们会激情的恋爱,也许残酷的离开对方。当理查深深地爱上了贝丝的时候,从一个纯真艺术家的角度来说,他会果断的离开帕莎。但却没有,却看着帕莎去和罗伯约会。也许可以解释成先让帕莎犯错,自己良心上会更好受一些。但纯真的艺术家是不会这么做的。话剧有一个奇怪的结尾,那就是理查承认这一切都是在考验帕莎。这种解释让整个戏完全变了味道,对一个跟自己私奔,又一起过了九年的妻子,需要这样考验吗?需要在画室里画很多张贝丝的画,然后从外地回来,然后纵容好朋友罗伯去爱自己的妻子?作者本来已经挖掘到一些深刻的人性的东西,但最后却用几句简单的话,把很深刻的一些东西颠覆了,让它又变得浅薄而通俗。我没看过这个剧本,我想可能是改编者修改了结尾吧,或者是作者写到一定程度后,没有能力再写一个好的结尾了,所以造成了这样显得不伦不类的结果。
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这个戏来表达艺术家的爱情,加重理查和贝丝、帕莎的两种爱情,也许会显得更容易让人接受,更正常一些。
灯光、音乐,都还算是不错的。说到人物的演出,理查、罗伯、帕莎的演出都是很不错的,但贝丝的戏份太少,而且一点也没有给观众多大的诱惑力,感觉远没有帕莎更值得去爱,感觉这才是整个话剧的第一大败笔。理查要考验妻子的话,也得拿一个有特点的情人来考验啊!
看这个戏需要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它太纠结了,也太真诚了,冷漠的真诚,残酷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