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要有公众意识和责任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动荡起伏,财经新闻、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的称呼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什么是财经新闻?什么又是财经记者?截止目前,业界和学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界定。

  于是,人们只是将报道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及与金融、投资相关的新闻报道内容粗略地划归为财经新闻,而把报道和评论这些内容的媒体从业者概称为“财经记者”。

  正是由于概念的模糊性、财经知识的专业性和财经新闻兴起的时间较短,使得整个行业缺乏相应的规则和道德约束。现在国内很多财经媒体的财经记者要么属于“赶鸭子上架型”(因读者的需要和版面的需要,传统新闻的记者转型做财经),要么就属于“半路出家型”(一些金融专业毕业的人才和金融机构跳槽过来的专业人士来做财经报道),由于水平的参差不齐,从而使得财经报道内容千差万别,有些报道非常专业,但也有一些人云亦云、跟风炒作、道听途说,结果丧失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使得被报道的对象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或异常波动,反而给公众带来了灾难。

                  一、    国内财经报道的现状

  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仅30年时间,而发展股票市场也仅20年时间,围绕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财经报道还不到20年时间。于是,很多财经报道还很不成熟,只是迫于宏观形式和读者需求而来,很多报道都是以事件和政策驱动为主。虽然现在各家媒体都设立了财经新闻部,指定了专门的记者,但被动式、应付式的思维还继续在传统媒体中沿袭,从而国内很多财经报道还处于如下几个阶段:

  (一)财经报道还处于就事论事的阶段。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当有重大消息和事件发生之后,各大媒体才开始组织或着手报道,才开始追逐新闻和事件加热,结果报道的滞后性导致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又出现滞后反应,让市场的自然修复期延后,变相地干预了市场的自由运行(我会在后面的重大事件评析中举例分析)。

  我们知道,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走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投资决策”本来就是对未来趋势的提前潜伏行动,显然财经新闻报道应该着眼于未来,应该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否则新闻媒体的“炒剩饭”和滞后性报道对投资本身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在博弈场中,很多投资人都想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来战胜市场,来获取超额收益,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市场的非有效性,经常会让很多投资者遍体鳞伤。那么,财经报道就被人们寄予了厚望,希望财经记者的报道能够弥补信息不对称披露的缺陷,以及能够推动市场游戏规则的公正性和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帮助公众监督市场中的违规行为,督导市场走向市场化和自由化。但遗憾的是,国内很多财经记者还处于懵懂状态,处于就事论事阶段,对于市场的运行趋势、经济的走势和制度规则的了解还远远不足,由于知识的滞后性,必然导致报道结果的滞后性。

  既然经济走势和市场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那么财经事件发展也应该有规律可循。显然,一个好的财经记者或财经评论员,首先得具备相应的金融知识和财经分析工具,具备必要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基本把清财经事件运行的脉搏,能够提前预知事件的发展,让财经报道走在曲线之前,以给公众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参考,而非滞后的就事论事。

  (二)、财经报道“娱乐化现象”过于严重。

  所谓的财经报道“娱乐化现象”——就是一些财经报道过度放大一些“学术大嘴”和危言耸听的言论,并形成了只追逐名人的马太效应,从而诱导一些学者故意走向“芙蓉姐姐”。

  这主要是一些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缺乏财经知识,自己缺乏对财经事件的独立判断,于是一些“财经专家”就成为财经媒体追逐的焦点。但遗憾的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很多财经记者不管立场和不管对错,盲目、过度地炒作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结果使得一些学者和官员的一家之言被过度放大,还有一些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为了争夺眼球,将一些断章取义和危言耸听的言论搬上版面,大肆炒作,从而让整个市场动荡不安,让很多投资者无辜受损。

  由于财经记者的不专业和畸形的标新立异,以及盲目的追逐,使业界的一些人成了“芙蓉姐姐”。但最畸形的是,一些学者为了出名,想方设法、心甘情愿地被“芙蓉姐姐”化。比如一些想出名的学者和官员,设法讨好和贿赂一些似懂非懂的财经记者,结果报道出来的财经新闻就成了“专家说啥就记啥”,其报道就成了一些人利用、操纵和牟私利的平台。

  显然,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性,要具备独立分析和前瞻性判断的基本能力,防止被人利用。

  (三)、很多财经报道缺乏立场和责任感。

  我们知道,一些重大的财经报道往往可以影响财经事件的发展,可以影响被报道主体的经济利益,从而很多财经记者成为被公关的重点对象。比如上市公司揭秘性报道,直接会给一些有“补丁”的上市公司带来不利的影响,于是上市公司不惜一切代价来公关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当然不乏有一些正直的媒体和正直的记者为了自己“羽毛”,拒绝了诱惑,捍卫了公众的知情权。但国内大多数媒体和记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都在利益面前变成了利益集团的使唤丫头。

  更有甚者,一些财经媒体主动放弃了守护公众利益的天职,将报道权和监督权作为以公谋私的私器,当他们拿到好处之后就沉默,于是变相地损害了公众的利益。比如三聚氰胺事件,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在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两年,一些财经媒体就已经拿到了投诉材料,结果这些投诉材料变成了新闻敲诈、索取“广告”(封口费)的牟利材料,结果让这种危害全社会的黑幕在两年之后才爆发。

  不难看出,一旦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的良心被侵蚀后,若他们将公器作为私器来牟利,或他们集体沉默,这将对公众利益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财经媒体应该以造福大众为目地,不应屈从于商业利益或追求个人的私利。

  当务之急,应该对中国的新闻媒体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强化公众媒体和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以有效捍卫公众利益。同时,应该赋予新闻工作者必要的自由度,如果他们的言论不自由,也就很难用责任来约束他们的职业道德,也就很难保证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