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通涨更须防滞胀
赵 伟(浙江大学)
“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弥尔顿·弗里德曼,1969)“按此经济学思维定式,任何刺激政策都是有成本的,成本就是后续麻烦;”(赵伟,自我感悟,2009)
“战后西方经济与政策史是这样的展现的:凯恩斯主义大力度刺激政策引出的麻烦,是1970年代的长期滞涨。中国在经历了大力度的刺激之后,又会引出怎样的麻烦?”(赵伟,读史有感,2010)
中国经济:最大的担心是滞胀
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还只能说是通胀威胁在上升,但若问问老百姓感觉的感觉,则似乎通涨已经很严重了,尤其是食品价格上涨已经够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被压住的潜在涨价因素,比如从银行收费公用设施收费,再到电价,都想涨价,只是给政府压住了,暂时没涨。但政府压制价格不是长久之计。如若电价不涨,电厂就得亏。一旦电价涨起来,别的下游产品也会跟着涨。这是常识。
此次潜在通涨与2007年的不一样,那次是“输入式”的,是随着国际上铁矿石、原材料及油价上涨涨起来的,这次多半是内生的。是刺激经济过程中发多了货币。
现在最大的担心还不是涨价问题,而是通涨提前袭来给宏观政策造成的两难境地。这两年中国经济主要考虑宽松政策刺激,各方面对政策形成了依赖,通涨威胁一来,宏观政策便不得不抽紧,而一旦抽紧,可能导致经济减速,进而导致失业,陷入“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
“滞胀”是最难治的,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折腾了欧、美经济整整十年。中国经济虽然经历了三十年的持续增长,但发展程度和财富积累远比欧美工业化国家当年差,目前还是一种“自行车状态”,不行进则会倒下。经济一旦滑坡甚至停滞下来,后果将很严重,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目前既要防通涨,更应防滞胀!
中国经济:体制扭曲是通胀和滞涨乱源
此次涨价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不少行业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另一方面还要涨价,这是正常市场经济鲜有的事儿。这种现象要归因于体制问题,体制上最大的问题有两块:
一块是垄断作祟。就是说垄断导致了产能过剩与涨价并存的悖论。比如现在钢铁产能过剩,有色金属产能过剩,甚至汽车也呈现出产能过剩势头,但这类产品价格并不见多少下降,还要提价。还有一般消费品,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多数消费品供过于求,但价格却要看涨。原因是是上游垄断行业产品看涨,下游产品跟着调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垄断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垄断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我们多半是国有企业垄断下,价格名义上是垄断企业定的,事实上后面有“主管部门”撑腰打气,事实上是政府管的。比如钢价要不要涨,看书去是垄断企业说了算,但实际上是政府批准的。政府的逻辑是是,这些行业亏损了,国家还得去弥补亏空。这样,垄断行业利润一有减少,便打涨价的注意,在目前情形下,能不涨吗?垄断行业产品涨价的一大由头是成本上升与亏损,然而如果仔细追究一下,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成本上升和亏损呢?多半就会发现,后面的真正推手是效率下降和“高工资福利刚性”。投资效率下降最大,许多行业的投资/产能在下降,建设过程中“跑冒漏”很多,成本越来越昂贵。而所谓“高工作福利刚性”,就更不要提了。早些年备受各方关注的“两电加一草”(电力电信+烟草)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近年不仅未有逆转,反而愈演愈烈,成了许多垄断行业的“标竿”,竞相攀比,工资福利只涨不降。而金融行业管理层工作,大有“向发达国家看齐”的势头,一个老总一年的薪酬,相对于普通劳动者的百倍甚至千倍。即使一般下级管理层,工资高过大学教授!其中不少行业,一边喊亏损,一边拿着超高工资与超级福利。
涨价的另一块体制因素政府预算软约束。近年财政收入持续大增,地价暴涨,各级政府收入大增,养成了随意花钱的习惯。刚修好的马路又给“开膛破肚”,刚建好不久的房子又给拆了。加上公务消费等等,财政口的钱流入市场太多,钱多则贱,“钱贱”则物贵,这是常识!用经济学的行话说就是“流动性过剩”。能不涨价吗?
防通涨,须管住垄断和政府乱花钱
现在央行加息了,虽然只加了25个基点,但引起的震动很大,标志着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向。加息并非好的选择,加息会吸引“热钱”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升值则会对外贸出口造成约束,导致经济滑坡。但现在政策两难,除了加息没有别的好办法。
我以为要防止通涨,短期内应管住垄断行业,管住公款消费和财政乱花钱。
对于垄断行业不能仅仅管住价格,还要管住成本,成本不能由垄断者自己说了算。应问问垄断行业的企业:既然企业亏损,何以工资福利还这么高?不能将企业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转嫁给社会,应把高工资福利推动的高成本与一般物质投入成本上升区别开来。还有就是那些垄断造成的“级差收益”高的行业,比如烟草等,应加大工资奖金税收。
然而长远来看,要治理这一轮通涨,还得靠加快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农产品,当务之急应制止人为抄作,应给民间资金找到出路。可以尝试用民间资本改造垄断行业,有了民营企业,就有竞争,竞争是防止价格虚增的最好处方。
通涨一旦袭来,最大的受害者还是普通百姓。因为通涨具有偏向有产者的财富再分配效应,会把工薪阶层的收入“割下来”一块转给有产者。一般民众抗通胀很难。现如今房子投资已受限制,加息之后股市也很难讲。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银行存款不可或缺,投资要谨慎。大部分人可能只能眼睁睁看着储蓄缩水了!
(部分内容据记者崔丘电话采访记录整理,经本人修改后发《每日商报》(2010-11-4-05版)。此处重新写过)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