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底线”也等于放弃了中国汽车的未来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底线。古人杀人越货不能朝女人、小孩和僧侣下手,官方也表示“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的官员不上刑,即使是坑蒙拐骗也不会取人性命,和上司玩暧昧也不会故意拆散对方家庭……

  这些都是所谓的“底线”——底线是个好东西,它能够给我们稍稍越轨(注意:不是出轨,当然出轨也不犯法,咱也管不着)的行为来一个合情合法的遮羞布,让我们偶尔犯了错不至于良心受到过大的谴责,毕竟没破底线嘛,当事双方都能接受,何苦穷追不舍呢?“底线”也能保证大家按照游戏规则了玩,不至于当事双方肆无忌惮。很多时候,暧昧是要的,但千万别过底线。

  汽车圈当然也有自己的底线。之前中外合资的汽车企业,都有一个合资底线,股份不能超过5050。不过,这个底线有可能被打破。

  近日,国务院专家在公开场合表态,支持整车企业合资股比破50%。整车企业中外合资股比“底线放开”问题再掀波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前不久召开的中欧汽车产业论坛上公开表示,整车企业中外合资股比50%底线放开对市场化竞争有利。此话一出,引发各方热议。就像如果官员阶层如果最近表示:从此以后,做官的生活作风问题、子女后代问题不再属于纪检部门的管理内容一样,估计到时很多的官二代、官二奶们都会堂而皇之的在报纸、电视或者微博上叫嚣“我爸爸是李刚”的话了。

  不信吗?汽车合资“底线放开”的话题刚抛出,与会的标致雪铁龙亚洲区总裁奥利弗就当场表示赞同。

  为什么呢?如果我是外资企业,看着早已被自己打的落花流水的中国车企萎靡不振、技术尽失,缺乏核心实力,现在只要轻轻一击,就可以打破中国车企脆弱的命脉,从此掌控中国汽车市场。

  之前我国由于保护国内产业及历史问题,整车企业在华合资项目中,外资资本不能超过50%。延续了16年之久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有余这个5050的比例,保护了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尽管“市场换技术”已经使得传统汽车制造成为外国汽车公司的附庸,但正是由于这个比例,才使得中国车企没有全部沦陷,毕竟拿到了一些细枝末节的技术。这也是现在政府大力发展电动车等新能源车的出发点——大家同一起跑线起步,分庭抗礼,外资企业你别给我玩市场换技术了!

  不过,外资显然有外资的说辞。它们指责这项政策的理由是,这是继《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之后,中国贸易保护的又一明证。此前,就曾有外方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对50%的合资股比提出质疑,认为50%对50%的股比降低了合资企业的投资效率,繁复的决策程序延误了企业抢占市场的良机。

  一切都是为了利益。外方高层希望放开这个比例,只是想更多的抢占市场。但国有大型汽车集团则显然不愿意打破这个底线。它们一直持强硬态度,称如不坚持50%的合资底线,外资将可以更有效掌控中国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将遭重创。

  就笔者个人而言,这个“底线”不能放开。中国车企尤其是国有大型汽车集团,虽然合资做得风生水起、赚钱也是盆满钵满,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限,因为都被外资掌握了大部分技术,中方学到的只是皮毛,怎么能应对放开后外资的侵袭?而中国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们,虽然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相比外方依然不够成熟,它们艰难生存,不仅要面对外国汽车巨头的打压,还要应对国有大型车企的挤压,市场空间很有限。

  当然,毕竟,大势所趋。专家们说了,不管此次新版汽车产业政策是否对合资股比的底线有所松动,但从长远来看,放开的趋势势不可挡。而对中国车企来说,自主创新才是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真正挑战。所以,中国车企们争分夺秒吧,估计最近三五年内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底线”还是会坚守的,希望中国的自主力量们见缝扎针、日行千里地补足自己的短板,迎头赶上。毕竟,生死存亡的时刻到了,舍掉性命坚守“底线”肯定是愚昧的表现,不如在不得不放弃“底线”之前改变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