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rie Kay和Margaret是澳大利亚维州的一对平民夫妻。丈夫Kay是个排字工人,妻子Margaret由于儿时的一场大火,腿部有严重灼伤所以只能靠轮椅为生。
两人婚后一直无儿无女,在澳洲也没有亲戚。看着别家的夫人不是有自己的事业就是经常呼朋唤友的搞各种聚会、出外购物野营,时间久了,Margaret在家总是会时常发呆,百无聊赖地望着屋外的风景。
有一天,Kay突然神秘地说要带Margaret去一个地方,当两人驾车停在一栋破旧的房子前,Margaret看到了门口的一块标牌“维州流浪狗收容所”。
还未进入,就听到里面一片“汪汪汪”的嘈杂喧闹之声,在两人眼前呈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大笼子,工作人员按照狗的犬种和体型大小大致分了一下,每个笼子大约都容纳了4、5只流浪狗。
再走进去些,可以看到有几间房间,此时Kay突然改变方向,不再推Margaret进房间里去看。
“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啊?”Margaret不免好奇起来。
“哦,是让那些过了领养期限,或是老弱病残的狗狗安乐死的地方。”Kay唏嘘道。
Margaret听后,一直没有做声,两人回到那些笼子面前,望着那些小动物们,心里都有一丝无言的哀伤。
这些狗狗似乎都有相同的预感,好像都明白自己的前路很可能是一片黑暗,它们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恐惧、担忧,甚至是抵触。Kay试着去逗弄它们,可是却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应,它们最多闻一闻Kay的手指,接受一下Margaret的抚摸,但绝不会像其他宠物狗一样的活泼热情,更多的是那种哀怨的眼神,让人看了一眼再也忘不了。
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这些狗中,有的是受过主人虐待自己出逃的;有些是因为外表不够漂亮,或者脾气不够温良而被主人遗弃的;有些则是因为身体有缺陷,或是体弱多病,生出来就被丢弃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是因为年纪老迈,主人送来要求安乐死处理的。
Margaret望了丈夫一眼,Kay立刻就心领神会,一下子领养了8只流浪狗。从此以后,Kay夫妇开始密切关注社会上对于流浪动物、病重动物的治疗、收容等各种问题。
这对好心的夫妇,在他们结婚第54个年头的时候相继过世,虽然膝下没有子女能够送终,但是却组成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仪仗队——都是被这夫妇俩收容的流浪动物,含着眼泪陪伴两位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这对夫妇不约而同都留下了完全一模一样的遗嘱,除了一些私人物品,他们要求在死后变卖所有的财产,将超过百万的收入全部捐给墨尔本的一家兽医院和规模最大的动物收容所,帮助医院进一步研究兽医学,引进先进治疗器械,培养更多的兽医,帮助收容所扩大规模,尽可能让动物不必安乐死而能安享晚年。
巴菲特的“慈善晚宴”一直是很热火的舆论话题,但慈善事业绝不只是富翁们的活动,一对当工人的夫妇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是工薪阶层也可以为慈善事业出一份力。行善积德,积德行善。
我们如何为社会、为人类献出一份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