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中国公共场所禁烟能“后发先至”
刘纯银
“三个月内,中国所有的室内公共场所都能禁止吸烟吗?”这个问题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中国在5年前就作出的承诺。(
尽管“吸烟有害健康”已人人皆知,但目前全球仍然约有11亿吸烟者,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口近500万。难怪世界卫生组织称吸烟是21世纪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问题。所以不少国家都倡导禁烟,甚至立法禁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烟民最多的国家(达3.5亿,占了全世界烟民总数的1/3)。更为可怕的是,我国吸烟人群正在快速向年轻化发展。根据1984年、1996年和2002年三次全国性的吸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平均吸烟的年龄从1984年的22岁提前到2002年的18岁,女性从25岁提前到20岁。少数烟民开始抽烟的年龄甚至在10岁以下。
为加强控烟工作,2003年11月,我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第77个签约国,2006年1月9日,全国人大批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实施。该公约要求,缔约方在履约5年后要实现所有室内工作场所、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100%禁烟。也就是说,明年1月9日后,我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承诺将到期。然而,目前我国的控烟效果不尽人意。如《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烟草包装上的健康警示标签要大而清晰,占据主要可见部分50%或以上,至少是30%,不能简单标注吸烟有害健康,要告诉消费者吸烟可能导致肺癌等严重疾病,此外,推荐使用效果更显著的图片警示。但实际调查显示,超过70%的人看过我国新的烟包后,表示并不觉得吸烟有害,有人甚至表示仍会把香烟作为礼物送人。相反,当他们看过带有恶心图片的外国烟盒后,90%以上的人表示明白吸烟的危害,产生了戒烟意愿,而且不会把烟作为礼物送人。难怪如今就连要为吸烟人员提供戒烟帮助的医疗卫生系统到今年底也只有一半的医院可能实现完全无烟环境。无疑,这已说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说明我国引导公民逐渐告别吸烟陋习的倡导和相关政策没有奏效,说明我国离真正的无烟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正如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副主任姜垣所说:“烟草危害是中国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控烟在中国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吸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无须过多赘言。虽然烟草业能给国家带来可观的税收,但是每年因吸烟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会直接加大国家卫生费用支出,这是典型的得不偿失。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香烟早就到了非控不可的程度了。
笔者认为:要想控烟工作向良好的态势转变,首先需要政府从立法入手,推动行政措施,特别是在执行层面,需要明确有力。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控烟需要政策摆得对,否则控烟将流于形式。其次,戒烟需要靠正确手段和专业帮助。据了解,目前中国的戒烟门诊太少了,北京只有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朝阳医院等几家有戒烟门诊,而且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多少人去戒烟门诊咨询戒烟。更让人担忧的当前有不少医生也吸烟,更别指望他们帮助别人戒烟。另外,还需要全社会的配合,最根本的控烟在于铲除不利于控烟的社会氛围。尤其对烟草包装上没有达到控烟履约要求的、依然光鲜气派的健康警示不能视而不见。总之,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多措并举,才能让控烟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当初全球卫生界人士看到世界上烟民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批准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时曾为之振奋,但愿中国的控烟效果真如“全球烟草控制网络”负责人高志文所说的那样,“只要中国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并且用心去做,谁说中国不能在控烟这个比防治艾滋病更重要的公共卫生保卫战中‘后发而先至’呢?!”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0/25/c_12698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