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板新股上市一周年之际,来自监管部门的声音可谓是赞歌一片。日前深交所发布一份关于创业板的全景式报告表明,创业板公司表现出业绩持续增长、主业突出、毛利率高的特点。与此同时,其投资吸引力大增,截至9月30日,机构投资者持有创业板流通股的比例由上市首日的0.02%增至20.92%。10月29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创业板推出一年来总体运行平稳、作用初显,正在朝着预期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
创业板一周年,市场关注的绝非监管层的自我吹嘘。其实,限售股11月1日的解禁,无疑才是其中的焦点。资料显示,首批28家创业板挂牌公司中,除了宝德股份主动延长限售股的锁定期外,其余27家的首发原股东限售股11.99亿股将解禁,解禁市值为336.89亿元,而其流通市值仅为324.77亿元,相当于这27家公司的流通股本增加了一倍。
限售股的解禁,曾被市场认为是创业板的重大利空。但事实却表明,这似乎是市场的一厢情愿。本周一,延续上周五的态势,创业板指数以高开亮相,截至收盘,创业板指数大涨4.04%,除了两家的股价出现下跌以及因故停牌的之外,其它创业板公司股价都出现上涨。
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方面,中元华电、上海佳豪以涨停报收,南风股份、鼎汉技术、爱尔眼科、银江股份、华星创业等盘中冲击涨停,而收盘时涨幅超过5%的更是多达11家。创业板限售股的解禁,不仅没有引起市场的重大抛压,反而成为上涨的“催化剂”。
其实这并非没有原因。首先,根据深交所发布的关于创业板全景式报告,截至9月30日,机构投资者持有创业板流通股的比例,已由挂牌首日的0.02%飙升至20.92%。机构投资者的进驻,无疑成为创业板市场走高的最大动力。毕竟,A股市场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创业板公司较小的股本,根本上经不起这些大资金的“折腾”。
其次,经历了前期的大幅上涨之后,沪深主板步入震荡调整,而此前涨幅明显落后的创业板,在市场大势的影响下,必然会出现补涨现象。另外,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产业。而创业板公司所谓的高科技企业,显然与之“息息相关”。
但至少在目前看来,创业板还仅仅只是一个美丽的“花环”而已。成长性不如中小板,甚至也被沪深主板远远地抛在后面,今年中报显示,其时挂牌的创业板公司业绩同比下降的达20%,而宝德股份、华平股份、南都电源净利润同比更是分别下降82.07%、76.60%、69.79%。三季报显示,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最大的三家公司分别为海默科技的67.07%、南都电源的67.07%、宝德股份的53.02%,这些都是最好的证明。创新能力方面,创业板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伪高新技术企业跻身创业板,早已使创业板高科技、创新型的特色严重打折。
因此,尽管创业板遭遇解禁大潮反而出现上涨的局面,但如果创业板的成长性无法体现出来,创新能力又无法跟上的话,目前的上涨,只不过是虚假的繁荣罢了。当一切都透明化时,创业板的风险将会真正体现出来。
限售股解禁成为创业板上涨的动力?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