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辉煌十一五:社会保障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邵阳市紧紧围绕社会保障事业的难点、重点,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人事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多方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社会保障工作长足发展的五年。
2009年邵阳市从业人员467.3万,比2005年增长8.27%。其中单位从业人员32.19万,比2005年增长5.4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423元,其中:国有单位2.43万元,城镇集体单位1.91万元,其他单位1.88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80%、92%、57%、66%,工资水平每年平均以两位数增长。
(二)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3.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1、就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发展,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
以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在职职工为重点,集中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五年来,完成各类培训63 万人,其中培训下岗失业人员8万人,创业培训1.2万人次,农民工技能培训14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 11.8万人次。市高级技工学校整体搬迁至改制后的8531厂进展顺利,5年共投资5500万元,已完成建筑面积3.
2、认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援助卓有成效
出台了《邵阳市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有关规定》、《邵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实施细则》,认真落实“六补两贷一扶持”等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共落实社会保险补贴24227.6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20272.1 万元、职业培训补贴11454.9万元、职业介绍补贴1525万元。积极开发社区保洁、交通协管等公益性岗位,五年共帮助1.5万名“4050”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实现再就业。同时通过扩大项目规模派遣一批、鼓励公私企业吸纳一批、组织往外输送一批、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空编招聘一批等办法,大力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春风送岗位”、“城乡就业百日援助”、“闹新春大型人才交流会”等活动,积极开展职业介绍,使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120万人左右。
3、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市县(市区)均新建或扩建了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了街道(乡镇)社区平台建设,基本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到位,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三)社会保障水平提高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十一五”期末企业基本养老、机关事业养老、失业、职工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1.4718万人、15.2805万人、24.5997万人、50.9115 万人、29.786 万人和32.7486万人,分别比“十五”末增加6.1万人、0.78 万人、-5.3 万人、9.1万人、10.6万人、16.4万人。
1、实现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全覆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待遇逐年提高。
不断完善养老保险政策,将城镇未参保成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截止2010年10月份,企业离退休人员12.68万人,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531元增加2010年底的1062 元。
2、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由“十五”期末的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校扩大到全市所有用人单位。2007年出台困难企业医保补贴政策,解决了困难企业参保难问题。2008年开始启动居民医保制度,加上卫生部门启动实施的新农合,“十一五”期间,初步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截止2010年10月份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0.9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7.8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7%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0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50% 以上。
3、失业保险的失业保障功能有效发挥。
“十一五”期间,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24.6万人,征收失业保险金26259.2万元,累计为7.06万名失业人员支付了失业保险待遇16727.6万元。
4、工伤保险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市级统筹,进一步增强了基金抗击风险的能力。
通过完善业务经办、工伤认定等工作制度,强力推进高危行业参加工伤保险,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权益,共征收工伤保险费11723万元,累计支付工伤人员及遗属工伤保险待遇13133万元。
(四)劳动者权益得到维护
1、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逐步健全。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强化劳动合同管理,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目前,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
2、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市劳动争议仲裁院被批准为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副处级事业单位。全市认真贯彻《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坚持 “预防为先,基层为主,重在调解”的方针,努力提高劳动争议的处理效率。“十一五”期间,共受理各类劳动纠纷、劳动争议案件4265多起,涉及金额9725.5万元,结案率达到96.7 %。
3、劳动保障监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督促各类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12.98万份,开设了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专户,共存有农民工保证金2187万元,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5年间,全市共清欠农民工工资31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