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生待遇何必总拿农民工说事?


谈大学生待遇何必总拿农民工说事?
 
拿大学生工资与农民工比较,来研究大学教育、就业、创业等社会问题,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授就曾撰文,就农民工工资高于大学生现象进行剖析,进而找出“反映部分人力资本供大于求、折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问题、没有形成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大学生缺乏创业创新价值观”等症结;按照蔡所长的说法,“读书无用论”回潮似乎也是农民工工资高惹的祸。
蔡昉给出的数据几组貌似很有说服力:2003年、2005年和2008年的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保持在每月1500元左右,但农民工的月工资近年来由700元左右跃升至约1200元。尽管2009年大学生起薪与农民工差距拉大,但从2003年以来的数据看,这之间的薪酬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由此担心这种现象造成负激励的效应,“干吗要去读书?”、“干吗让孩子去读书?”云云。
尽管这听起来不无道理,却不免让人产生新的疑问:农民工的工资高了吗?即使是极少数农民工因为岗位特殊、付出劳动成本高而拿稍高一些的收入有何不可?滋生大学生“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到底是因为他们的工资与农民工工资趋同,还是因为薪酬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没有能够体现出人才应有的价值?进而,不能不引发人们的担忧,农民工工资收入在有关各方争取下刚刚有所提高,会不会因为其“负面激励效应”被往下压?
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农民工的工资不是高了,而是还相当的低,他们干着脏、苦、累,高劳动强度、高体力消耗、高环境风险的活儿,收入却比那些坐在机关办公室轻松、愉快工作的公务员阶层及垄断国企职员们相差十万八千里,正因为如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的呼声才相当的高涨。由于社会阶层日趋分化并固化,绝大多数没有权势背景的大学生们很难跻身中、上层社会,享受相对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这才是导致他们灰心、失望的关键所在。
因而,考量教育机制、价值导向等问题,显然不宜拿大学生与农民工的收入说事,而必须放在制度框架内去检视,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和破解的办法。只有消除就业上的歧视、分配上的不公,打破阶层固化的格局,促进公平、平等竞争基础上的流动,“干吗上大学”的问题才能找到有支撑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