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的境界——随缘任运,饥餐困眠


  “饥餐困眠”为禅宗身心脱落之精神面貌的传神写照,它的实质即“平常心是道”。

  《四十二章经》:“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人。”可见佛教对无修无证之人的推崇。本净《无修无作》偈云:“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五灯会元》卷二),一旦起了修道之心,就将“道”作为“修”的对象,将无为法当作有为法,这样修成的道仍然容易隳坏。南宗禅为扫除学人向外寻求的意念,主张修行与生活一体化,反对外向式的修道。

  有位源律师向大珠慧海请教:“和尚修习禅道,还用功吗?”

  “用功。”

  “怎样用功呢?”

  “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源律师听了,疑窦丛生:“别人也都是这样,饥餐困眠,岂不是和你一样用功了吗?”

  “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呢?”

  “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挑拣;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因此,他们与我的用功不同。”

  大珠慧海的“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后来成为禅门传诵的佳话,也成为禅僧恪守的信条。

  饥餐困眠,是禅宗随缘任运、率性适意精神面貌的形象表述。禅宗对随缘任运尤为推崇,惠泉禅师甚至以“饥来吃饭句、寒即向火句、困来打眠句”作为“九顶三句”,与“云门三句”相提并论。守端禅师则以“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作为他的“四弘誓愿”。而沩山与仰山的一段公案,也是饥餐困眠的生动体现。

  仰山禅师有一次到远方去度夏,解夏之后就回来看望他的师父沩山。

  沩山问仰山道:“一个暑期都没有见到你,你在那边都做了些什么?”

  仰山回答道:“我耕了一块地,播了一篮种子。”

  沩山赞美仰山说:“这样看来,这个暑假你没有白过。”

  禅就是生活,所以禅者的砍柴、除草、犁田,种种劳作,都是修行。

  仰山接着问沩山说:“这个暑期你做了些什么呢?”

  沩山说:“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同样赞美师父说:“那么这个暑假老师你也没有白过啊。”

  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行也是禅,睡也是禅,动也是禅,静也是禅。饥餐困眠,处处皆道场。所以临济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眠。”“无事是贵人,但莫造作。”所谓“无事”,是指不求佛、不求道,以及不向外求的一种心理状态。“贵人”是精神上富足的人,也就是佛。离开饥餐困眠而追求禅道,不异南辕北辙。

**********************************************************************************

          提示:这个随缘任运,饥餐困眠的境界,并不是说不做修行之想,也不做修行的功课,而是一种境界之后的自在、无为的修行状态。而在一般修行者,仍需要从有为的,有意识的修行功课着手,来提升自己,消业,增慧。只要到达他们这个层次,你才可以象他们这样修行。所以,什么人才能说什么话,你学着说同样的话,不一定有同样的境界,鞋子可以上去,你的脚能上去吗?

        某些大德能说的话,我们不可说。就像禅宗开悟了的大祖师可以呵佛骂祖,济公活佛可以吃肉喝酒,但我们不可以,因为层次不同,需要到那个境界才可以说那种话。我等看不透其中秘意,不要根据某某经典乱评判,何必跟着所谓大德乱说呢?道听途说的话,最好不要乱传,也是为自己修积福德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