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长沙印象(1)
2010年10月21日-23日,来栢诚中国的第一次出差。
提起长沙,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毛泽东诗词中的橘子洲头;
提起长沙,我第二时间想起的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
再提起长沙,
从蓝天白云到灰蒙蒙的云雾,原来已然落在了黄花机场。
与同事携伴而行,带着期许长沙印象的我,却一走出机场便“撞”到世博海宝的巨大身影,惶惶然,脚步停顿了几秒,——疑惑:难道我还没走出大上海吗?
幸好近景有一块牌子——黄花机场停车场。
咔咔地,我目击长沙的第一时间竟然是健硕的海宝背影。不免,让我失意多许。此行,寻找长沙印象让我开端怅然所失呀。
没有秩序,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情。
暮色已上,抵达酒店已六点多,安顿停当找饭辙的时候已黑压压了。
一来就是长沙的西岸,到处是挖开来的大地,到处是基建设备,到处是没什么人气。幸好酒店走出来可以看到几家做生意的饭店。一商量,就到那家还看上去比较像话的店——在上海,吃湘菜那肯定是要去找品牌连锁店,还要死排队,还要死贵贵的;在长沙,就不同了,可以到处都是湘菜了。
蕨菜粉、红烧肉、手撕包菜——必点。
初来乍到的未知和晚饭点的饥饿,就如此对湘菜失望。但接下来的2天,这方面是有很大的改观,只能证明我们的第一次湘菜相错了地方罢了。
长沙印象的第一印:望城规划建设部的食堂烧——红烧肉。
果然很糯,入口即化。原来真正好吃的还是家常的好。
长沙印象的第二印:岳麓书院、湖南大学脚下——袁阿姨的臭豆腐。
我连吃了3份,把最后一块让与同事,因为我想留点回味,下次可以再来。遗憾,有的时候是为了找个理由再来。
长沙印象的第三印:橘子洲头的烟花。
本是周六才有的烟花,却在我们到来之际,改为周五。来之,顺之。又正好让我的相机充好电,那就好好感受一下吧。若上海的外滩一般,只是没有那么人山人海,稀稀落落地人们,告诉了我这座城市有多舒适,橘子洲头,晓敏说一定要吃橘子才好。看着满眼的烟花,盛极一时的绚烂,吃着蜜桔,和伙伴们嬉闹品读这座城市。
我喜欢有历史感的城市,我喜欢有气质感的城市。
长沙算历史城市、算气质城市,但却向我展现的太少,亦或许是惩罚我到来的时间太短暂,惩罚我没有好好端详她。
遗憾肯定会有,期许肯定会有。比如说,岳麓书院,等到忙完之时,已然太晚,看着傍晚中的书院,我只有失望——所以也与曹工约好,下次我们必定要好好游历这书院,了我们此行之愿。
仍然期待下次的来访,所以且为(1)。这座古城,总是会让我觉得还不够,是怪我发现的太少啦。
长沙,星城,又是一座明星制造基地,是一座有梦说出来的城市,在这两型社会的旗帜下,如何深挖两型社会,如何让这座星城给世界一个惊喜,给世界一个未来呢?
这是一个城市新区发展所需要承载的使命!
城市在发展,规划设计已不能仅仅站在与时俱进的角度,而更应该具有前瞻性、示范性、标志性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