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国务院近日出台四措施遏制物价飞涨,并称必要时将价格干预。此举结果可想而知,国家出台调控政策不少,历来“雷声大,雨点小”,“治标不治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边打压物价,一边增加货币量,放火者灭火,情何以堪。转信孚导师秋风一篇旧文,学习如何真正“灭火”。
解释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奥地利学派的视角
秋风
介绍《奥地利学派译丛》
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么冷的天里参加这个活动——奥地利学派也属于冷门的理论。我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的书。
奥地利学派大家可能有一定了解,它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流派。最早的一批研究者是奥地利人,维也纳人,他们发表了一套非常有趣的理论,这个经济学流派我们称为奥地利学派。有很多人以为是研究奥地利的。
我自己在好多年前对奥地利经济学派感兴趣,这是由“哈耶克”引起的,因为接触了哈耶克,就接触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我们当时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翻译、介绍这个学派。以前也有学者翻译哈耶克的书,但是,真正的哈耶克纯粹的经济学理论,至今为止还没有人介绍。
第一个成果是去年出版的《奥地利学派译丛》,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去年那几本书在当年经济学纯理论的出版物中还是比较出色的,引起了一些关注。今年,我们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也是奥地利学派的基础性读物,即《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一个传统的迁入》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现代基础》。
大家对奥地利学派如果有兴趣,可以看一下这两本书,尤其是《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一些奥地利经济学的大家,用外行人都能看得懂的话,对比较深奥的理论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学习奥地利学派有一个好处,你不用去懂高等数学什么的,只要你认识字就可以去了解这个理论。奥地利学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特别重视制度问题,而不是说去分析总需求、总供给这些东西。这对我们理解现代经济究竟怎么运转,政府究竟如何去处理经济问题,非常富有启发性。这一点,我相信,所有其他的理论都不能与之相比,甚至包括号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学,它比制度经济学更关注制度问题。 )
同时还出版了另外一本书。在国内,有一些朋友做奥地利学派的研究,我们发起成立了华人哈耶克学会。确实有一些海外华人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美国学者,台湾有好几个学者,比如黄春兴教授,专门做奥地利学派研究。我们每年都开会,我们去年会议出了一个论文集《自然秩序与理性》。我们在讨论中国的自由主义的时候会面临一个困扰,尤其是在学过哈耶克理论之后,都会认为,一个自发形成的秩序是一个自由的秩序,在这个秩序里,每个人通过自愿交往与合作形成制度,形成一个秩序,在这里面我们是自由的。但在中国,我们没有自由的传统。那么,我们如何去形成这样一个传统,就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也是困扰我们很多人的问题。这本书,我们所讨论的,当然是从纯粹理论层面去讨论的就是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我们的讨论运用了一种很特别的理论,这对于国内讨论这个问题,应当有一些贡献。
我们今年开了一个会议,主题是讨论中国三十年的转型。我们编了两本文集,也许明年出版。一本是专门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三十年的转型,大家如果到时候看了这本书,可能会看到一些新颖的观点。这本书将对我们理解中国三十年的制度变迁,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还有一本仍然是讨论传统奥地利学派的主题,讲方法论问题,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我们还会有一本译著出版,布坎南的《成本与选择》。这是一本小册子,但对于我们理解成本概念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政府定价通常是按照成本加价原理进行的。比如油价,发改委告诉我们说,要根据国际原油成本加个什么利润率,制订成品油的价格。如果你看了这个理论就会发现,发改委的定价理论完全是胡说八道,因为你没有办法算出一个客观的成本。布坎南告诉我们,所有的成本都是主观的。一个民营油商的成本与中石油、中石化的成本完全是不一样的。那么你根据什么说你那个成本是合理的、客观的?这本书,已经翻译完成了,明年会出版,希望大家多关注。
解释经济衰退:周期理论
下面我着重讲经济衰退,推理的模式跟刚才一样。只要你有经济繁荣,就会有经济衰退。政府人为制造通货膨胀会带来繁荣,其结果必然是一次衰退。这是奥地利学派对经济危机解释的一个最简单概括。通货膨胀有多高,你的衰退就会有多严重。
去年8月份,我在广州做了一个演讲,当时我讲,中国很快就要进入衰退了。我们的经济学家那个时候都讲物价的结构性上涨,中国很快就会挺过去。我说,到了农产品、食品价格急剧上涨的时候,繁荣就要逆转了。事实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我正是根据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作出这一预测的。
有一本书,罗斯巴德的《美国的大萧条》解释了1929年的经济衰退,以及后面导致的经济大萧条。我们要理解奥地利学派对于繁荣-衰退周期的解释,需要首先明白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就是时间偏好,经济学里面都会讲,同样一个东西,同一个人对于其在现在和未来的估价是不同的。
第二点,经济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以人作为中心点,去看这个经济活动的产出,可以分为“低级材货”和“高级财货”。门格尔早就指出,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不管这个需求是什么。所有经济活动及其产物,依其与满足个人主观需求的关系,可以进行分类,有直接的,有间接的,越是间接的,我们称它越高级。
第三个概念是资本的不同质性。奥地利学派把凡是能够进入生产活动的东西都称为资本,这个资本是不同质的。直观地说,工厂的设备相当大部分不是通用的,生产鞋的资本品很难用于生产面包。
第四个概念是相对价格。不论是货币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关注总价格水平。货币主义跟奥地利学派有一点是相同的,都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由于石油的实际需求增加导致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所有其他东西价格都上去了,这不叫通货膨胀。有人说什么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奥地利学派看来,这纯属胡说八道,世界上不存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多发了。这是通货膨胀的本质,价格上涨只是其结果而已。
但是价格怎么变化,变化的模式是什么,货币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的看法不同。货币主义更多关注价格总水平,奥地利学派却特别关注价格的相对结构。货币多发之后导致不同的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不一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我上面讲了四个概念,时间偏好,生产结构,资本的非同质性,相对价格及其结构。接下来我简单描述一下衰退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简单来说,通货膨胀是由于中央银行多发货币引起的。这一点在中国特别容易理解。因为,中国存在一个政治性的商业周期。你去观察一下,换届了,政府肯定就多发货币,各级政府都要搞点政绩,各地都会上大量的项目,压力就到了中央银行,所以就多发货币。多发货币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因素,当然,多发货币在过去的几年还有一个新因素,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很快。但政治驱动的多发货币的冲动依然是非常强烈的。
接下来我们就去想象一下,多发的货币会导致什么结果?这是奥地利学派理论的精髓所在。货币多发,会给整个市场体系发出一个错误的信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市场有一个自然利率,多发货币后形成的实际利率将会低于自然利率,这就会诱导企业家进行大量的经济活动,所谓投资过热。大家都想去建一个工厂,因为钱来得太容易了。普通宏观经济学也会讲过剩投资。奥地利学派却强调,这时出现了大量的错误投资。问题不在于投资太多,而在于这个投资投到了错误的地方,因为,新增投资并不说均匀地叠加到原来的生产结构上。相反,它会扭曲生产结构。
所谓的错误,就是多发货币把生产结构拉长了。也就是说,企业家会到低利率诱导,会向离最终消费更遥远的生产阶段去投资。你会发现,通货膨胀通常会伴随一些现象:技术创新特别发达。这也算是通货膨胀的一个好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经济体有大量的闲钱,人们新发明了很多行业、很多技术,做这些活动的人没有想象这东西跟最终消费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以前经济活动只经过七个阶段就到了最终消费阶段,现在变成十一个阶段了。
因此,多发货币会导致生产结构拉长,这个拉长的过程就表现为经济繁荣,因为经济活动增加了,全社会一片繁荣。但是,这样的繁荣是不能持续的,因为它改变了相对价格的结构。
最开始的时候,投资品的价格上涨的比较快,因为越来越高级的生产阶段需要各种投资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03,2004年的时候,钢铁、水泥、煤炭这些东西的价格涨得非常快,就是因为有大量的新增投资。但同时,也会发现一个现象:这些新出现的部门和支持这些部门的产业部门人们的收入提高,这些收入变成了购买力。比如,山西的煤矿主有钱了,跑北京来买房子了。于是,在通货膨胀型繁荣的另一个阶段,消费品价格开始急剧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这正是2006年年底、2007年我们看到的现象,食品,房屋的价格迅猛上涨。一旦到了这个阶段,通货膨胀型繁荣就要结束了。
为什么?由于通货膨胀,人们的收入增加。但同样是由于通货膨胀,资源大量聚集到高级财货生产阶段。两者形成反差,消费品价格上涨。这个时候,经济的内在机制就要调整资源的配置,而资本是不同质的,你不可能把原来生产铝的企业一下变成生产食品,因而,调整就意味着企业倒闭。我们所说的错误的投资会被清除,清除错误投资的过程就形成衰退。企业要关门,原来那些错误地获得了就业岗位的劳动力现在要失业,或者要降工资。所以,经济危机受冲击最严重的是高科技企业、金融证券企业,他们是第一批倒下的,还有其他所谓高端产业,他们是最初的错误投资所形成的。而一些生产最终消费品的部门可能受的冲击会小一些。
关于通货膨胀,还需要注意另一个问题。我们过去几年经历的是通货膨胀型繁荣,现在经历的是通货膨胀型衰退。自从有了中央银行制度以来,中央银行都难以抵制政治压力,因为通货膨胀会带来“繁荣”,但其内在的不能持续,最终必然会导致衰退。在通货膨胀过程,我们看到,所有人看似都发财了。而且,通货膨胀有一个逆向再分配效应。简单来说,挣钱越多的人,他从通货膨胀里面获得的收益越大,本来收入比较低的人从通货膨胀里面得到的好处相对来说要少,这是通货膨胀的另一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