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二十三
喻建国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原文如下: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读过多遍以后,渐渐地对这一段话的含义初步有了一点了解:
凡屬可說出來的都不是真道,故少說尚比較合乎自然之道。狂風,必不能從早過午。急雨,也不可能終日不停。刮風下雨是由天地之运作而显现的。天地从来没有永远之举,更何况人的举措,安能获永久之存?凡致力於悟道的人,要将自己融于道;凡追求道德高尚的人,要经常行德于世;如果不融于道,不行德于世,那就是一名失去方向的人。融于道的人,必能深获道所反馈的乐趣;行德于世的人,必能盈取德所回赠的幸福。既不能融于道,又不能行德于世,自然不能获得道所反馈的乐趣和德所回赠的幸福,自甘失却吧。 既不能融于道,又不能行德于世,怎能让别人相信你是一位悟道行德之圣。
老子多次说这样的话:“凡屬可說出來的都不是真道。” 我为此总琢磨不透,这是什么道理。直到日前才方始有点感悟。出言之人,是站在出言人的位置上,言道论道谈道,也就是有出言人的立场,出言人站在他所在的位置上,由这个位置看道,从这个位置闻道,片面性是肯定存在的,绝不可能全面,绝不可能立体地真实地全面地显现道的存在,当然不可能真实地言道。所以凡屬可說出來的都不是真道了。但是这绝不应该成为悟道论道的障碍,应该看到凡某一悟道或论道者的一说,都能从一个方面,一个视角,把道的立体存在局部地反映在人间。悟道的人越是多,对道的视角也就越多,道的方方面面就能从不同视角得到真实的反映,道的真实存在就能比较更为准确地矗立于人们面前。我现在把我的悟道全面地撸一遍,站在我的立场上,从我的这一视角对道进行悟述。我相信,当我第二遍对道进行悟述时,由于立场的变化,肯定会不同于今天的悟述。我今天对道的悟述自然不能成其为真道,往后我第二遍对道悟述时,也不可能成其为真道。
对道的悟述是为了将自己融于道,为了使自己获得融于道所反馈的乐趣;对道的悟述,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行德于世,让自己能够获得行德于世所回赠的幸福。要说这里面有自私的性质,那也是客观存在的。我曾经对自私做过分析,自私是生物对自己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最最基本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合理的,是不可挑剔的,是应该容许的,只要这种自私不会妨碍大多数客体的存在,不会影响大多数客体的自然运转。
好自融于道吧,好自行德于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