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都要一起扛
2006年,一档名为《波士堂》(Boss Town)的节目以新鲜而独立的姿态登上荧幕,其互动的对话体系、真实的表现样态以及其中所包蕴的人性人情,令业界与观众同时发出惊呼:“原来财经节目还可以这样拍?!”片头闪过,灯光亮起:屏幕右边是红沙发上的老总与老板,左边是三位目光老到的观察员,站在中间的则是一位知性魅力十足的主持人。这一切背后实际操控的则是一群80后制片人和编导。他们有人戴着对讲机站在舞台下指挥协调,有的人坐在满是监视屏的导播间里发号施令。
“制片人”,在国外被称作“producer”,而《波士堂》的制片人蒋凌霜却将自己看作个“工头”:“我的核心职责是带好团队。”
在接手《波士堂》这个节目之前,蒋凌霜一直都是单打独干,这是她带的第一支队伍。团队成员大多不是上海本地人,却丝毫没有“漂泊之感”。对此,蒋凌霜坦言:“我也是在慢慢摸索,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尽量照顾到大家的感受。”
同为编导出身的蒋凌霜,对于《波士堂》导演组的另外几名同仁堪称“又爱又恨”:
张恺,宏观思维比较好,智商略高于情商。在很多事情上她宁愿我行我素,个性鲜明又倔强;
王忆南,表面看来文文静静,骨子里暗藏点小资情调,实际上也是个感情细腻又不乏理性思维的女孩。当然,遇到“对味”的boss也会像个追星族一样大呼小叫;
张光维,人称“牛总”,是导演组里唯一的男生。他颇有男子汉气概地承担了最多的公共事务,但做事却喜欢慢条斯理。这一点常常让性子比较急的蒋凌霜感到“郁闷”,“但我也会尝试与他沟通,而且有时候慢一点未尝不是件好事。”
在蒋凌霜看来,这些成员个个都有可爱之处;同时她也认为“做电视这一行必须要有包容之心,永远不要对人性失望”。她所指的“人性”其实就是“性格”:团队成员之间,导演与嘉宾之间,难免会因为性格或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碰撞,但蒋凌霜始终坚持“尊重个性”的原则,以宽容的心态去待人接物。“沟通必须要诚恳,但触及底线的问题肯定不能让步。”
《波士堂》在创办之时,只访问了四位boss便推出了第一期节目,这对于需要“囤积资源”的录播节目而言也算冒了风险。随着《波士堂》的一炮而红,寻找合适的嘉宾也成为制片人和编导最重大的任务。
“我们就像八爪鱼一样,时刻关注外界的敏锐热点,然后根据这些热点动用各种信息手段撒下大网。”虽然如此,却并不是每个boss都能坐上红沙发。很多人主动请缨,却并不适合节目;有些人适合节目,但又不善于表达。“所以后期的剪辑非常关键,电视节目拍出来只是个半成品,一刀一刀细致地剪辑过,才能成为艺术品。”
制片人和编导就像是《波士堂》的“火眼金睛”,观众正是通过他们的编排和导演才能体会到嘉宾的风采。对于他们自己而言,和boss们打交道的过程也充满了乐趣。比如巨大集团的董事长刘金标,已过耄耋之年还喜欢喝可口可乐、吃棒约翰比萨,这让编导们大为惊讶。或许这也是他们不会对人性失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