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名句之四十九


 
    原文: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異於之言,能無说?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該,無末如之何也已矣。”  
 
——————《論語.子罕第九》
 
    譯文:孔子說:“別人依據立法的正言規勸,能不聽從嗎?但要依據禮法來改正自己錯誤才是可貴的。別人恭順贊許自己的話,聽了會不高興嗎?但只有做出適當的分析而辨明其是非真假才是可貴的。高興而不加分析,聽從而不改過,對這樣的人,我實在沒有什麼辦法可想?”
 
    現實意義:这是一篇礼仪和法律相比较的文字。孔子利用两者的细微区别,说明礼仪的范围比法律更宽广、更重要。孔子说:“别人依据法律对你的行为、预言给予规劝,不能不听的。这在我们现实中,也是如此:别人说,这是违法的。我们一般都会谨慎起来。同时,孔子又说道:被别人赞许的话,也就是好听的话,听了一般都会高兴的。这就是孔子解说法律和礼仪的细微之处。他没有说明对法律和对礼仪的区别在哪里?而是说出同花顺的意思,这样就出来大小的区别了。
 
    另外一段:说明,对于法律的规劝、礼仪的上的赞美的不同意义。法律的规劝,通常是肯定无误的;而利益方面的赞许,有的时候是客套话。孔子要求大家,首先分清楚是:法律方面的规劝还是礼仪方面的赞美?当然,只有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判断出真假,才能判断出是真的赞美还是礼节性的客套。
 
    另外孔子也指出:用礼仪规范自己行为的可贵性。这个不难理解,也就是说:不要等到要违法了或者已经违法了,才懂得改正;而不仅仅如此,要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因为礼仪的规范不仅仅不会轻易法律,而且能够得到尊重。也就是两个方向性不同的事情。
 
    孔子最后说:别人赞美你,你知道高兴,而不加分析;以及告诉你违法了,你也不改正,这两种人孔子无可奈何?这说明,这种人无药可救了。这也是方向性的错误。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以破坏原则性的事情,礼仪为“荣”,这是一种造作。对于企业管理,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就是对公司原则的坚持;第二就是人情的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