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热钱进入A股有太多想像


  11月12日,A股市场出现了猛烈的下挫,上证指数和深圳成份股指数分别下跌高达5.16%和7%,各大板块悉数暴跌,堪称“黑色星期五”。在国庆节以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A股市场走势稳健,股指稳步攀升,特别是证指数从2655点一路走高到3186点,对投资者鼓舞甚大。但是,在遭遇了这一场“黑色星期五”的突然袭击以后,市场将何去何从,又成了纠缠于投资者心头的一个问题。

  决定股票市场行情演绎的一个最关键因素,其实是资金的流动。中国股市的20年发展史,简单地说就是一部不断扩容的市场规模和市场资金不断增加的历史,只有市场资金不断增加,才能战胜大量发行的股票对资金的吸纳作用,保证行情的推高,一旦市场资金出现短缺,行情就只能退缩。正是由于这个道理,A股市场对市场资金流动性十分敏感,资金面上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起行情的剧烈波动,这是不同于境外股市的一个鲜明特色。此次“黑色星期五”的形成,与近期随着CPI大幅走高、货币政策可能全面收紧有直接关系。基于这种局面,市场出现了一股舆论,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一旦收紧,比如央行再次推出加息之类的举措,将使国际游资涌进我国国内进行人民币套利,从而对A股市场产生强劲的推动力。

  国际游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热钱,如果它能够进入A股市场,无疑是给A股的资金面增加了强大的上升力量。但是,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期待的建立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热钱可以方便地进出我国的人民币市场,但事实上这种前提条件在目前还是不存在的。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推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如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上海和广东部分城市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等等,但是从整个国际范围来看,我国的人民币仍然是不可自由兑换货币,仍然受着中央政府的严格管理。同时,A股市场的交易币种仍然限于人民币,对外开放只限于部分QFII基金,它们的在A股市场的操作必须接受我国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很显然,只要这个总体格局未有改变,期望国际游资大规模进入A股市场并对行情产生实质性影响,无疑是不够现实的。

  当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直坚持积极引入国际投资的政策,这种政策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大量国际投资资本进入中国后,很有可能会改变投资渠道进入A股市场,形成热钱。但是,虽然这种热钱在市场中的出没很难管理,但是国际投资中的绝大部分都有明确的实业投资方向,流入股市的只可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难以成为市场中的重要力量。这种情形类似于流入股市的境内银行信贷资金,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去年以来的银行信贷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其中应该会有部分资金流入股市,但在严禁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政策压力下,流入股市的资金只是支流,也不可能形成对行情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规模。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所产生的作用。

  决定A股市场行情的最重要力量,还是国内的合规资金,我们不必对热钱进入股市抱有太多的想像。当然,随着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大,A股市场资金面上经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但是,市场主力已经找到了适合当下A股市场特点的操作思路,即放弃大盘股专攻小盘股,集中“优势兵力”制造“局部牛市”,今年以来中小板、创业板的火爆行情正是在这种思路之下出现的。至于11月12日出现的暴跌,更多的可能是市场主力为了捡拾低位筹码而制造出的震仓行情,当随着暴跌而出现的恐慌情绪在市场上蔓延的时候,大量低位筹码就流入了震仓者手中,为发动下一轮行情奠定了基础。我们必须看到,在目前国内通货膨胀加剧、负利率情况严重的情况下,股市反而是一个资金保值增值的理想场所,近期人民币储蓄下降已经给股市放出了一个信号,将有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成为推动市场活跃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