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粤商”系列之一“低调、进取、感恩的新粤商”
关于粤商的评价,一向都是两种风格,一种是故事性和赞颂性,一种是分析性和研究性。这两种风格其实相互并不矛盾,前者重鼓励,后者重研讨,两者都是为了促进粤商的进步。11月3日至4日,第二届“新粤商大会”在广州长隆召开,之前,广东省工商联邀请治汪一洋、李从东、丁力和我等一批研究人员参加了10月26日在《南方日报》举办的“新粤商精神”研讨会。会间,我声明我要唱点“反调”,进行“粤商批判”,包括对粤商、粤商精神以及它们的关系等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尤其是主张不要把一些关于粤商精神的前提、后果、影响等都归为它的内涵,比如,敢为人先、创新等,这些都不能归为某一个商帮的“精神”。我坚持自己的总结和归纳,即粤商精神的内在特质就是“低调、务实、灵活、自强”四个主要方面,其它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些行为、影响或现象。广东人讲究“少说”,其中包括不说不好听的话。我也知道“批判”不好,但我还是觉得应该有一种“批判”的声音出现才好。当然,这也不妨碍我支持对当代商粤的赞扬。我始终觉得粤商是一个神秘的商帮,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下文由是《南方日报》之“天下粤商”系列报道,由该报记者欧志葵、徐旭采写,发表在该报2010年11月3日,原标题为“陈凯旋:低调、进取、感恩的新粤商”。

10月26日上午在《南方日报》社召开的“新粤商精神”研讨会
立白文化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粤商文化、潮汕文化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她的核心就是一家人一家亲文化、感恩文化和责任感文化。企业还小时,你还可以占着它;但大了,就是社会的。看着立白一步步成长,我更多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一种成就感。10月的广州,有了秋的味道,阴雨绵绵,风夹带着雨。在这样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立白集团当家人陈凯旋出现在记者面前:低调、简单、朴素、平和,走在大街上很容易被忽略,典型的粤商风格,这是陈凯旋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这个让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巨头感觉害怕的人,“低调”是他的名片。他似乎更醉心于隐在幕后,一边悠悠喝着潮汕功夫茶,一边思考问题,然后调兵遣将,决胜千里。
“低调”中决胜千里
感恩: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日前,一支全部由立白集团员工组成的200人亚运安保队伍,全副装备,在广州小西关举行宣誓大会,为亚运会安全保驾护航。届时,他们将以统一、专业的形象驻守于亚运的重要区域。据悉,为了组建亚运安保队,并保障安保工作开展,立白集团总裁陈凯旋亲自动员,组建队伍,并为每位安保队成员配备全新的迷彩服,配置应急装备。此外,立白集团还成立“亚运安保队”、“亚运志愿者助威团”、“亚运村开幕式演练团”,全力支持亚运。
“立白是广东企业,亚运会在家门口举办,我们认为应该参与,为亚运出一份力。”立白集团掌门人陈凯旋对记者说,是他们主动要求参与亚运安保。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实际行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在陈凯旋看来,是立白人“应该做的”。这是他和立白向社会“感恩”的方式,是他和立白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今年初,立白企业文化构成中至关重要的“十颗心”宣告问世。“感恩心、互助心、分享心、包容心、亲缘心、简朴心、平常心、平等心、自信心、爱国心”。没有华丽的辞藻,语义亦很朴素,但却是陈凯旋从2008年以来一路的思考。
在陈凯旋亲手建立的立白企业文化中,陈凯旋特别强调,“一家亲”文化,“亲缘心”。
“立白企业与员工、客户是一家人,一家亲,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都是利益共同体,都是事业的伙伴,都是有缘才能相遇、相识、共事、合作,共创事业。”在立白《企业文化宣传手册》上有上述解释。
这样的认同感,可能与陈凯旋创业初期的经历有关。1996年,为解决企业运作最根本的资金问题,陈凯旋率先打破日化行业潜规则,实施“现款现货”法则,甚至规定经销商只能做立白的产品。这种做法遭到经销商的强烈抵制,甚至迎头痛骂。
陈凯旋发动自己的乡亲做第一批专销商。这种靠信任维系的家族式经营商业体系,虽与教科书相悖,却更有杀伤力:专一、上下一心、卖力、执行到位。在广告的强势拉动下,几十个乡亲全力配合,效果立竿见影。几个月后,商店、供销社到处都出现了立白的身影,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第二次经销商大会,一位先前“跳得最凶”的经销商抢过话筒表态:“老陈把做好的市场交给我们,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我们服!”
1997年,立白在广东56个县扎根。当年底,日化行业三角债危机整体爆发,全国1/4的日化企业或被拖死或被逼死。立白却自此交上好运。
关于财富:
企业做大时,它是社会的
在今年胡润发布的《2010胡润百富榜》中,立白集团的陈凯旋、陈凯臣兄弟排名第303位,身家财富达45亿元,比去年增加5亿元。但坐在记者面前的陈凯旋,衣着简单、朴素,并不像有的有钱人那样,金光闪闪、名牌满身。
对于财富,陈凯旋说,他并不看重,“我喜欢节俭清淡”。
“钱财是身外之物,我并不看重它。你看我身上,穿的、用的、吃的都很简单!”陈凯旋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平时身上不带钱,也没什么消费,身上除了手腕上的表还算值钱,其它都很简单
“我每天早上6:00起床,吃早餐,然后上班。除了睡觉,就是工作。”陈凯旋有个习惯,每一想到事情,就用笔记下来。在他家的卫生间、房间床头、客厅等场所,都放置有简易便签,“随时想到随时记录”,每天都有好几篇“作品”出来。
“立白集团的企业文化都是我写的,一个经营管理总要求,立信、立责、立质、立真、立先的五立核心价值观,‘十颗心’,这里面都是我的心声。”
“不为名不为利”,却全心投入工作,在工作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我的兴趣就是工作!”陈凯旋笑言,他没有长假,也没有旅游爱好,只有出差,“祖国的大好河山都辜负了。”
在立白打拼了16年的陈凯旋,有了退隐之心。目前,他正在进行授权工作,按照他的设想,到今年年底,立白集团的经营和管理权将全部移交到由6位高管组成的管委会,届时,将由这个管委会全面运营公司。而他和另一位立白创始人陈凯臣将退居二线,专事宣传立白企业文化。
“所谓业大为公。企业还小时,你还可以占着它,但大了,就是社会的。”陈凯旋说,现在,他是在为社会打理立白企业,以后退居二线之后,立白将由社会的人来经营、管理它。
关于低调:
符合个性,顺其自然就好
低调、平和、衣着简朴,走在大街上,谁也不会留意。这是典型的粤商形象。在陈凯旋言谈举止中,粤商特有的低调务实风格无处不在,同样,这也成为立白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基因。
与浙商、徽商、晋商等地域商人相比,粤商的“低调”往往也给人以“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印象。对此,陈凯旋显然特别反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听到外界的这种观感,他立即坐直身子,情绪激昂地大声反驳道,粤商哪里不进取了?他扳着手指头向记者数:在房地产业,万科、富力、碧桂园等,他们把地产品牌做到全国市场,排名前列;在家电领域有美的、格力、国美,做到全国第一;在饮料行业,王老吉凉茶做到全国第一;在日化行业,中山的几家企业(中山美日洁宝、榄菊、澳雪、完美等)在各个领域都做到全国第一,广州霸王中草药洗发水做到全国第一,立白的洗洁精、洗衣粉产销量全国第一……
“在进取方面,粤商不会落后于其他地方。广东企业实在,都默默无闻在做事,但一排名就排在前面了。我认为,粤商一直都是与时俱进的,有社会责任感的。”
陈凯旋认为,低调并不是一件坏事。每个企业、每个地方都有它做事的方式和风格,“顺其自然,符合个性就好!”
新粤商:
创新,积极进取
品牌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陈凯旋认为,积极进取的粤商,一直都在引领国内行业,而“创新”更是粤商特色。
在立白集团成长中,陈凯旋的“创新”精神贯穿整个过程:
1994年,陈凯旋开始创业。创业之初,他没有大量资金建厂,也没有技术力量提供质量保障。于是,他想到“借鸡生蛋”———请广东一家国营日化企业为其“贴牌生产”立白洗衣粉,花钱请当地质监部门为其产品作技术保障。在当时,这种操作模式可谓是首开先河。
率先打破行业潜规则,对经销商体系进行创新管理,更是体现了粤商智慧。
“窜货”是所有国内日化产品在流通领域的通病,大多数企业对此都苦无良策。陈凯旋在日本调查时发现了“商会”这一新鲜的事物,将它引进立白经销体系,成立了“立白商会”。所谓商会就是以专销商为主体,把每个大区域的经销商纳入商会中,大家互换有无,你帮我卖一些产品,我帮你销一些东西。由于经常联系,自然谁也不好意思冲货,再加上互相流通,实际上是促进了双方的销售,自然冲货现象也就很少发生。立白对窜货控制手段相当严厉,一旦发现窜货现象,立刻停止其经销资格。面对立白丰厚的利润,经销商也不会为了短期利益铤而走险。
提升品牌价值,抢占产业链附加值高的两端,则是陈凯旋的另一创新之举。
“创品牌就像有了自己的儿子一样,有了持续的、可以做大的事业。”陈凯旋很早就有了品牌意识。
1991年,在尚无工厂、渠道之时,他就率先注册“立白”商标,随后启用陈佩斯做立白洗衣粉代言人,引领“立白”从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跨进;2007年,立白正式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第52家赞助商、残奥会洗涤用品独家供应商,借此整体提升企业素质,完成“品牌升级”,为企业进入国际舞台奠定基础。
在对现有立白系品牌的维护之外,陈凯旋还整合社会资源,将其品牌战略延伸到日化的其他领域:2005年,立白以过亿的资金重组了天津蓝天集团;2006年4月,立白以高出起拍价10倍、3100万元的金额拿下了曾创造了洗发水巅峰时代的“奥妮”商标;2006年9月,立白转战上海,将上海“高姿”品牌纳入旗下,一脚跨进化妆品领域。
目前,立白触角已从洗衣粉、洗洁精等单一洗涤业务,延伸到家居清洁、空气清新、肌肤护理及化妆品等九大类几百个品种;年销售额由几千万元跃升到现在超过一百个亿;旗下品牌群中也拥有“立白”、“蓝天”、“六必治”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4个“中国名牌”产品。
陈凯旋认为,一个优秀的、有生命力的品牌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撑,质量、研发、包装、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到最好。
其中对于抢占自主研发高地,陈凯旋也特别投入。“立白自成立之初就将科技研发放在了企业战略发展的首要地位上,投巨资建成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科技研发中心,至今共参与了6个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2008年,立白集团成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正式开展博士后工作。”立白新闻发言人许晓东介绍说:“今年,立白更获准设立第一个日化行业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
下一步,陈凯旋的目标是,创世界名牌,做百年立白。
创品牌他先人一步
低调、平和、其貌不扬,衣着简朴,走在大街上,谁也不会留意。这是典型的粤商形象。这也与岭南文化崇尚“低调务实”,讲究“闷声发大财”,主张“财不外露”,少说多做相吻合。立白集团当家人、立白企业灵魂人物陈凯旋传承了这种“典型”。
但与典型粤商不同的是,新粤商陈凯旋身上有些特质,让他与众不同。
他很早就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要强、有竞争力,就必须有品牌、有稳固的渠道!坚持品牌战略,以质取胜,以品质支撑和延续品牌生命力,打破民族品牌“低价低利润”魔咒。
陈凯旋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对新品牌的运作有几个原则,第一个就是,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同类同档里品质最好、标准最高的。怎么做到?研发、创新!这是保障其品质的最大后台。立白运作品牌的第二个要点就是差异化,从产品的功能特点,到给消费者的品牌感受都要有差异化;第三个是对每个新品牌都会有清晰的3年规划,在一开始就对其长远考虑,并在规划中系统地分析与计划。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教授曾指出,广东民营经济由于长期不重视品牌宣传推广,在品牌意识、战略、策划、推广、运作、输出等方面普遍较弱,品牌价值的挖掘和提升更是被淡化。在现在这个争夺眼球的时代,默默无闻的企业永远不可能是合格的现代企业。为了推动“新粤商”发展上水平,必须全面提升其品牌推广能力。
在品牌推广和营销上,立白先走了一步。
【群英名片】
万玉华(霸王国际集团总裁)
在国内日化行业的洗发领域,霸王凭着“中草药”汉方,在外资重重包围的洗护发领域突围成功。去年,霸王集团实现营业额17.56亿元,同比上升24%,纯利飙升29.2%至3.7亿元,在内地市场占有率约为7.6%,而在中草药洗护发市场占有率则超过46%。随着霸王的出色市场表现,中药养护发迅速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连宝洁为首的跨国公司也开始推出草本概念的洗护发系列,飘柔、夏士莲等也玩起了“汉方概念”。
如今,霸王将其“中草药”概念扩大,除了洗护发、化妆品,还推出养生药膳、凉茶等。为了给日渐拉长的战线“供养”,霸王正在着手建立起一条完整的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如在广东投资建立325亩的中草药研发、生产基地,预计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中草药日用化妆品研发、生产、科普基地。
黄家武(广州好迪董事长)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当年广州好迪一句广告词,让其红遍大江南北。
作为定型产品领域的行业翘楚,好迪公司的摩丝、发胶、啫喱水一直领导着行业市场。在黄家武的带领下,目前,好迪的产品线也延伸到包括洗发、护发、美发、护肤等几大系列的产品群。去年,“好迪”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上世纪90年代曾是国外洗发水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宝洁公司的飘柔、潘婷、海飞丝等产品曾是许多中国人的首选。当时一瓶400毫升的飘柔洗发水,价格是40多元,而且基本上没有促销打折。好迪犹如一匹黑马跑出,打乱了既有的阵营。同样是400毫升,好迪的产品却只标价14.5元。这导致国外品牌掀起了一番价格大调整。
外界评论,“技术领航”、“自主开发,内外结合”等策略实现了好迪从变革求生到自我提升的历史性跨越。
【人物对话】
企业文化是优秀企业核心竞争力
南方日报:立白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陈凯旋:总的来说是立白人的“一、五、十”文化:一个经营管理总要求,五立核心价值观、十颗心。一个经营管理总要求就是改革、创新、快速、高效;五立核心价值观就是立信、立责、立质、立真、立先。
南方日报:为什么要退二线,而且退居后选择专事传播企业文化?
陈凯旋:我半退好多年了,我们退居二线后,经营管理团队更高兴,可激发各自潜力。到今年12月底,我们两兄弟的授权将会完成,届时我们会退居二线,专心传播立白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回顾这16年来的发展历程,由创业时的7个人到现在1万多名员工,由OEM加工到现在拥有十大生产基地,由年销售额几千万到现在超过100亿,综合实力稳居国内洗涤用品行业前两位,其中洗衣粉、洗洁精全国销售第一。立白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立白人的拼搏与付出,靠的是立白的传统精神和“一、五、十”的企业文化。
南方日报:下这么大力气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自身有什么意义吗?
陈凯旋:对企业、对员工的影响深远,有意义。企业氛围好,有家庭温暖,大家就会工作开心、生活开心,社会和谐,进而推动企业进步。立白文化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粤商文化、潮汕文化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她的核心就是一家人一家亲文化、感恩文化和责任感文化。
无论对员工、经销商、社会或中国,我们都提倡,立白是大家共同的品牌、共同的事业,做好它是为了自己好。所谓“业大为公”,立白是社会的、大家的。企业还小时,你还可以占着它;但大了,就是社会的。因为立白代表民族品牌民族工业。看着立白一步步成长,我更多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一种成就感。
南方日报:立白很早就存有品牌意识,为什么选择创品牌、运营品牌?
陈凯旋:创品牌就像有了自己的儿子一样,有了持续的、可以做大的事业。但从它一出生起,就要好好呵护、培养它长大成人。做品牌投入很大,要维护它,同时品牌也是有形象和影响力的,要让大众对它有认同感。而要让它有生命力,被大众认可,就要让品牌有灵魂、有生命。
总策划杨兴锋王春芙
策划王垂林郭亦乐
统筹姜玉龙谢思佳
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欧志葵
实习生徐旭
附:第二届新粤商大会新闻稿
标题:在转型中实现新粤商精神的崛起
新广东,新粤商。
一个富强、生动、民主和平等的新广东,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新广东,一个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工商文明多轮驱动的新广东,需要新粤商群体广泛参与,扮演更多角色,呈现更多色彩,开拓更多事业。当我们回首粤商历程的时候,能让粤商既闪耀财富之心,也拥有时代之心,人文之心,汇聚成拳拳报国之心,悠悠赤子之情,既对企业发展殚精竭虑,也对社会进步鞠躬尽瘁,使新粤商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更无愧于历史。这便是”和谐感恩”,是属于新粤商的光荣与梦想。
机遇,摆在新粤商的面前。要实现新粤商“绿色崛起”、“蓝色崛起”、“红色崛起”这三大崛起,还需要新粤商群体共同努力,机遇在前面,挑战同样存在。
历史,就在脚下,就在新粤商的脚下。
一
第二届新粤商大会开幕了。回想第一届新粤商大会,总结出了新粤商精神的五个方面:敢为人先,务实创新,开放兼容,利通五洲,达济天下。而今两年过去,新粤商以他们的创举和贡献又为新粤商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谐感恩。
粤商历史绵延千年。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到广州十三行的发达,从珠玑巷的兴旺到今日珠三角经济圈的崛起,粤商汲巍巍南粤之血脉,承岭南文化之精华,既接中原文明之璀璨,又扬海洋文明之博大,在新的时期逐渐写就新的篇章。这些篇章中既饱含世事沧桑,又有青春激扬,在不同的时代向世界展现出不同的光彩。
明清时期,晋商、浙商、粤商并列三大商帮,十三行的粤商更曾是全球最大商帮。自古以来绵延的商业血脉造就了诸多商业神话,尤其是近代以来,老一辈的粤商领袖搅动香江风云,李嘉诚、霍英东、曾宪梓等人无不写就一时商家之传奇。而伴随着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新一代粤商逐渐崛起。他们领改革风气之先,得开放精神之魂,从一项项政策壁垒中杀将出来,谱写了一曲曲粤商新传奇。如今回望,昔日诸多之举措,不过是市场经济之常识,但在“香一年,臭一年,香香臭臭又一年”的发展环境中,在动辄追问“姓社姓资”的舆论环境中,走出第一步,需要冒险精神,需要在政策的夹缝中生存,殊为不易。比如上世纪80年代,零售业和流通业都是粤商首开商业模式之先河,新大新、广州天河城便是其中代表,却在当时备受争议。而今,商城在全国密布,物流四通八达,已成处处开花、完全竞争之局面。粤商开拓之功,自在历史之中。
朝向市场经济的改革给中国带来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这变化离不开粤商群体的参与。身处广东这块改革开放的沃土,粤商成为了市场经济的拓荒牛,他们利用毗邻港澳台的地缘优势,重商精神的人文优势以及广布海外的人脉优势,迅速在财富上崛起。粤商的崛起不仅仅是个人的物质崛起,也是社会的精神崛起。于广东而言,粤商以其敢为人先、务实创新、锐意进取,在商业上屡获成功,何享健、任正非、王传福、李东生、马化腾、丁磊、陈丹、苏志刚、张茵、翟美卿、许淑清、陈凯旋等一批新商业菁英纷纷涌现。他们的出现,给社会所带来的除了财富,更为关键的是整个社会市场意识的觉醒,而伴随着市场意识的觉醒,中产阶级开始涌现,公民社会渐成雏形。
因此,当我们每每忆及“杀出一条血路”的习仲勋、任仲夷、袁庚等改革先贤时,也不能忘记在改革先贤的背后,是广东工商界的大胆实践,是他们在市场上勇力开拓,承受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风险,也是他们在广州、深圳等一座座城市里建设起了一片片厂房、一栋栋高楼,更是他们在商海搏杀,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且解决了7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民营经济的发生、发育和发达,既是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亦是中国历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民营经济的壮大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壮大,进而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面,伴随着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深入,一个追求开放、民主、法治和平等的中国已是人心所向,改革再难逆转。在这个意义上,粤商的崛起,是改革的崛起,是社会的崛起。
二
时代已经在变化。伴随着中国改革走入深水区,社会在转型,经济在转轨,粤商也在转变。新一代的粤商已经站在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时代前台。
新粤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潮商、客商和广府商人,二是在广东打拼、立业的“舶来”商人,三是从广东走出去在外地发展的商人。他们身处新的时代,洋溢新的精神,呈现新的面孔,打拼新的业绩,从而形成新的工商群体。将三个方面的商人统称为”新粤商”,主要也在于广东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里落地即可生根,枝繁必然叶茂。大家沐浴同样的文化,秉持相近的理念,自然心神相同,品性相容,人脉互补,于胜利面前可分享,于困难面前可抱团。浙商、闽商、晋商如此,新粤商不遑多让。可以说,新粤商群体的出现,如学者所言,为中国新商派注入了具有活力的商业血液,并成为现代中国经济前沿的领跑者,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成为一张张具有区域特色的商业文化名片。然而,在广东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的转型中,从产业升级换代的危机与契机中,从世界经济形势波动的不确定性中,新粤商的发展之路并非一路坦途,而是面临着各种发展陷阱。
在新的时代,新粤商已经发生了新的转化。相较于过去的“三来一补”产业,新一代粤商正在进行大转型,怀抱建设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的理想,致力于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乃至“广东智造”进军。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新粤商,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危机意识,这也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利用商会等各种有利因素,战胜困难,度过寒冬。其实,无论是对于粤商还是浙商、闽商、晋商,大家都会面临各种危机,关键的不是危机,而是能够对危机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有一个科学的应对之道,能够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在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时,得益于汪洋书记和省委省政府较早推出的“双转移”战略,新粤商或主动或被动地转移或者升级落后产能,结果在危机中屹立不倒,有的还抢抓机遇,实现了扩张。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已经进入胶着期,这一场转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历经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成就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界都存在一个发展惯性和利益依赖症。打破这种惯性和依赖症不仅需要政府真正转换政绩评价体系,打破唯GDP论,更需要企业家能够从传统发展模式中也“杀出一条血路”来。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导,企业家转了,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转。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领导型企业应率先转,中小企业应主动转,已经转的企业需在高度和深度上转,未及时转的应做好转的准备,如此才能打赢经济转型的这场硬仗。打赢这场硬仗,对于广东的经济环境大变是好事,对于企业发展本身来说也是好事。但企业家怎么转呢?从新粤商的角度,一是应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占领产业链高端,担负起历史责任,百折不回;二是要把以人为本和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提高劳动力待遇、化解劳资矛盾等方面出发,多为员工福利和发展着想,使得劳动力素质和企业家素质共同提高,使劳资双方都能够参与和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从政府的角度,应通过政策配套、税收优惠和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等措施帮助新粤商转。只有转型成功,广东才可能从根源上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才可能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局继续引领和试水。
利通五洲,达济天下,如此其是也。
三
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市场经济已经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往下走,往前走。其中的至为关键的一条便是工商文明的崛起。
从世界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皆因整个工商业群体的历史崛起,使得现代企业家取代昔日贵族地主,用科学和民主取代愚昧和专制,用工商文明取代“封建文明”,进而实现现代文明的兴起。对于广东乃至中国来说,工商业群体的出现和壮大,是30余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参与者。工商文明成就了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繁荣,也正在成就中国的和平崛起,然而摆在我们前面的还有许多路要走,尤其是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漫长的工商文明史相比,我们的工商文明不过刚刚起步,征程尚远。
实现广东工商文明的崛起,是新粤商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更是一场关乎科学发展的大计,是使广东大变的“新革命”。一是要推动绿色崛起。当前绿色经济在全世界已经成为潮流,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环境和气侯问题,引起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较大关注。尤其对于中国来说,过去只要经济不要环境的扭曲式发展造成了诸多社会弊病而化解这些弊病的方式便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化解能源、资源的瓶颈制约,推动绿色崛起,这也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绿色经济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推进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对传统发展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创建新的生态文明和商业文明。
因此,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广东发展得早,遭遇传统发展模式危机早,在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崛起方面也应当更早一步。对于政府来说,必须为绿色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力的环境,提供强大的动力,促转变,调结构;而对于新粤商来说,则应当从关心人类福祉和企业自身发展前途的高度,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提升绿色GDP比重,为广东绿色崛起贡献更多经验。目前,王石、叶华能等新粤商群体已经未雨绸缪,通过绿色经济体的建设大力推动企业的转型,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要实现蓝色崛起。广东地理位置特殊,既背靠内陆,又地处沿海,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汇处。同时,广东侨胞众多,广东经济体与海外交流合作量巨大,因此新粤商中相当一部分带有海派商帮的性质。目前,经济全球化格局正在进行深入调整,而全球化的竞争用形象化的表达即是海洋文明的竞争。新粤商作为参与国际经贸的活跃群体,应当抢抓历史机遇,从内陆流淌的溪流积极涌入日夜奔腾的大海,从而抢占全球经贸规则的制订权和谈判权,争取在海洋文明的博弈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蓝色崛起。
三是要促进红色崛起。新粤商是现代文明的代表,应当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财富不仅要取之有道,更需敬天爱人,回馈社会。近年来,新粤商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不仅屡屡在人大、政协会议上提出符合社会诉求的议案和提案,而且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以及历次赈灾活动中踊跃出钱出力,成就了一批慈善家。比如今年6月30日广东扶贫济困日上,广东非公经济组织捐出善款17个多亿元人民币,用以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纾危解难。在新粤商群体中,迄今为止已表彰了240名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物质贡献,也正在通过他们的努力作出更多的精神贡献,争当公民典范。现代公民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而企业家的参与可以带动一大片人的参与,因而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应鼓励更多的企业家站出来,为公民社会增砖添瓦,搭建支柱。简言之,富而践仁,富而有义,富而思进,富而思源,感恩社会,回报社会,这个社会才会消弭更多戾气,化解更多矛盾,增添更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