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部分关于《天地民心》的评论摘抄(续3)
《天地民心》央视播出后我市观众好评如潮
------帝师风骨传千秋 民本思想益今朝
山西晋中台办 > 聚焦晋中 2010年11月11日
他一生经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天子,担任其中三位的老师,正所谓“四朝文臣”、“三代帝师”。他为官46年,正学风、荐贤臣、安流民、禁鸦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就是山西寿阳名士祁隽藻。以祁隽藻为原型创作的4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天地民心》,目前已在央视8套全部播完,我市许多群众观看了这部力作。对这部自《乔家大院》以来我市力推的又一文化品牌拳头产品,我市观众好评如潮,对剧中强大的主创阵容、精良的制作、玄机重重的情节推进、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情节曲折看点颇多
《天地民心》的热播,在我市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创下了较高的收视率,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天地民心》是著名作家朱秀海继《乔家大院》之后的又一力作,该剧一经热播就引起了晋中人的共鸣。曾在市史志办任职的退休干部王先生认为:“在《乔家大院》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诚信的好商人形象。这次在《天地民心》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的好官。”他认为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大剧,与当前泛滥的恶俗古装剧不同,该剧既没有聚焦古代宫廷的权谋斗争,也没有充满调侃恶搞的“戏说”历史,而是通过描述一代大儒祁隽藻跌宕起伏的一生,表达出中国古代文人以民心为重、为万民福祉甘愿奉献一切的信念。
晋中学院教授赵宇观看该剧后深有感触:“这部电视剧结构紧凑,情节发展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该剧讲述了清嘉庆年间,17岁的山西寿阳人氏祁隽藻才华横溢,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家难之后,开始思考如何为人、为读书人这一严峻的问题。在老师张观藜的启迪下,他树立起“以民为本”、“致君尧舜”、“使民小康”的人生信念,科考后金榜题名,最终成就了“三代帝师”、“四朝文臣”以民为本、为民请命的千秋伟业。因为与旧体制发生剧烈冲撞,他多次蒙受不白之冤和牢狱之灾,一生起起落落、历经艰难。
赵宇表示,在清王朝走向末路的时候,祁隽藻亲手处决了视为骨肉的“贪官”——义弟元白;在暗箭密布的政治波澜中,他用性命保护情同手足的“钦犯”——义兄怀义;而在个人的心灵深处,他始终珍藏着终生的挚爱——库仑真。
在祁隽藻的生命中,他追求的政治理念和爱情、亲情、生命不断发生冲突,这些矛盾使这部电视剧的情节变得曲折多变,也造就了诸多看点。
民本思想利在千秋
对历史剧情有独钟的市民王勇强概括:“如果说《乔家大院》是朱秀海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商业文化精神的阐释,《天地民心》则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本精神的精彩发掘与阐释。”
在强调以民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天地民心》中所推崇的官文化以及祁隽藻“以民为本”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赵鹏飞看了该剧后表示:“祁隽藻一生探索‘何以为君’、‘何以为民’,尽管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正气和理想。他以自己的毕生追求对我们今天‘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时代要求做出了积极的呼应和圆满的解答。而他一生为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遭遇的大起大落,也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自《天地民心》开播以来,教师李晓军一集没落。他认为:“该剧塑造的祁隽藻学识渊博、为官清廉、情怀高远、心系百姓,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他为民请命、出生入死,用一生来践行民本思想,他的精神气质、崇高品格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认为该剧的播出对于整饬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当今社会人们缺乏精神支柱,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祁隽藻身上体现出的中国文人的高尚品格,以及为了政治理想矢志不移的精神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滋养。这部电视剧对于社会精神重塑、社会风气的端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制作精良手法独特
该剧主创人员阵容强大,导演由曾多次获得“飞天奖”、“金鹰奖”及“五个一工程奖”的国家一级导演杨阳担任。幕后班底是《乔家大院》的原班人马,同时汇集了成泰燊、王洛勇、宋佳等优秀演员加盟。此次是导演杨阳第一次执导古装戏,对此,她称:“我们试图在古装剧收视率大滑坡的年度里,让这部《天地民心》有一个突破,给它一些新的立意和审美追求,打造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大剧。”
正是抱着这样的创作宗旨,《天地民心》一开播即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这是一部气势恢弘、内涵丰富、具有创新思维的作品,制作水准精良、画面冲击感强,非常有震撼力”,读戏剧专业的大三学生李倩这样评价。在谈到祁隽藻为父亲守孝3年后,决定重回朝廷为民请命这一情节时,她说,“当时祁隽藻和弟弟回到老院子,看到院里花树缤纷,他们说了句‘石榴花又开了’,镜头从对一树石榴花的特写推移到对漫山遍野石榴花朦胧化的处理,将祁隽藻满怀希望、踌躇满志的情怀,和不甚明朗甚而危机四伏的前途,用艺术的、对比的手法进行描摹和预示,处理手法很独特,很有感染力。”
寿阳观众张兰祯在收看该剧后称:“剧中很多场景都是在寿阳拍摄的,方山漫山遍野的桃花、龙栖湖波光粼粼的水面、沟壑纵横的田野村落……都拍得非常漂亮。难得的是剧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祁隽藻当官后,他的弟弟调侃说,‘做官前吃的是小米稠饭就咸菜,当官后吃的是咸菜就小米稠饭……’寿阳人早晨有吃小米稠饭的习惯,以小见大,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该剧在制作上非常讲究。”
剧中演员的表演也得到很多观众的认可,我市艺校学生李璐认为:“剧中祁隽藻、库仑真、穆彰阿等角色的塑造相当出彩,尤其是祁隽藻一角的表演,很有张力。”据悉,剧中饰演成年祁隽藻的演员成泰燊为表现祁隽藻的钢筋铁骨、浩然正气,将这位殚精竭虑、忧国忧民的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和为民请愿的清官还原复活,在拍摄中,他每天都要临祁隽藻的字、读祁隽藻的诗、走访祁隽藻曾经生活过的寿川大地,从中捕捉表演灵感。
后记
近年来,晋中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晋中这一宏伟目标,着力提升晋中文化软实力,倾力打造晋中的文化名片,先后有100多部、2000多集电视剧在晋中拍摄完成,《乔家大院》、《走西口》等多部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带动了晋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天地民心》的热播,将官文化中的民本精神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不仅为晋商故里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也为晋中、寿阳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继《乔家大院》之后挖掘晋中文化底蕴的又一文化产品,该剧的热播,必然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晋中、了解寿阳,进而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记者
张莉芬
通讯员 苏静)
来源:晋中晚报
看电视剧《天地民心》点滴感想:爱江山还是爱民心?
- 清凉黄昏 - 龙城博客2010-07-17
央视40集电视连续剧《天地民心》播完了,四朝老臣祁寯藻终于被慈禧太后打发回家,大清皇朝用不着他再在小皇帝面前反复地唠叨:皇上要当尧舜之君,要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
祁寯藻是一个典型的、以孔孟之道为立身行事处世准则的读书人,忠君、爱国、清廉、为民。他最高的理想就是要致君尧舜,从而达到天下大治,使百姓过上好日子。然而他是徒劳的,因为他没有认识到尧舜与后代君主最根本的区别。
什么是尧舜之君?尧和舜是以天下为公器的,死后不传子孙,只传贤能。以我一人为天下,非以天下为我一人。后代之君是以天下为私产的,国家、社稷、土地、人民,无一非皇家所有。所以,尧舜能以百姓之心为心。后世之君,以天下为私产,既然由我马上刀枪弓箭得天下,则天下理当归我尽情享乐。说白了,也就是爱江山是真,爱民心是假。
剧中的另一个主角、反面人物穆彰阿,倒是说了大实话,道出了满清贵族的心里话。在鸦片战争中,他为什么主和?和议虽是城下之盟,割地又赔款,丧权又辱国。但国还是满清的国,天下还是爱新觉罗氏的天下,掌权和享受荣华富贵的还是满族亲贵。老百姓苦,就让他们苦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抗英战争的仗打胜了,有威望又有权力的将是汉族大臣中的一群精英,那么,爱新觉罗氏的权力岂不岌岌可危,甚至江山不保?
在电视剧的末尾,慈禧太后也是说了真话的。她对小皇上说,要紧的是记住两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民。皇上是天下的主子,天下百姓都是皇上的奴才。祁寯藻听了这话,不知道该作何感想?
早在满清皇朝建立的初期,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原君》中对君主进行了深刻剖析,他批评汉高祖刘邦,“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痛斥后代昏庸之君,“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明确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祁寯藻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也知道王朝要更替。但是他不愿、也不敢作离经叛道之想,只能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一意去做他的忠臣。这就是时代的局限,封建知识分子的局限。虽然他和黄宗羲的思想有天壤之别,不过能够做到这样,也无愧于一个正直的、有道德、有良心的读书人了。
说说祁隽藻
2010年11月11日中国建材报网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天地民心》让我非常喜欢。因为在这部电视剧开播之前,我就品味过《天地民心》这部热销的历史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具有民本思想的主人公———山西大儒祁隽藻。这位“四朝文臣、三代帝师”的人物是晚清时代的重要角色,其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的确令人敬佩。
而电视剧《天地民心》主要讲述了祁隽藻的生平事迹。祁隽藻是山西寿阳县平舒乡平舒村人,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先后辅佐了三代帝王,并且亲历了鸦片战争前、中、后三个历史动荡时期。该剧真实再现了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里,这位山西文人从少年到老年,从文弱书生到正义老者的成长历程,其中穿插着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抒发了一代文人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
我对祁隽藻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一是鸦片战争时期,祁隽藻支持林则徐禁烟主战,并偕黄爵滋视察福建海防和禁烟,后林则徐被罢官时,投降派力主要杀林则徐,祁隽藻则拼死力谏,为林则徐说话。二是他做同治小皇帝的老师时,向其讲述民贵君轻的思想,希望皇帝做个爱民亲民的尧舜之君,孰料竟被慈禧罢官。三是他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力主减轻税赋。在他任首席军机大臣后,仍管理户部,在他的主持之下,仅在咸丰元年一年的时间里,就全部豁免了道光20年至30年的全国所有民间积欠的各种税收,共计银2000万两、粮300万石,有效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祁隽藻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员,却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他认为,朝廷上不管做什么,都要从天下百姓的安宁考虑。所以朝廷上若有对民不利的弊端,祁隽藻便上言直谏;灾民骚乱,他不惜性命去劝阻;太平天国起义,祁隽藻极力阻止武力镇压,而要朝廷自省。他更用很大的力量在北方废除苛政,减弱对贫苦小民的压迫,努力改善民生。祁隽藻也反对曾国藩以个人之力组建湘军,参与清廷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他认为如果开了这样的先例,谁都可以打着同样的旗号兴兵,国家将再无宁日,最后遭殃的仍是天下万民。
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祁隽藻的思想还是务实超前的。在削职为民的数年间,他也不忘潜心农事,著就一本《马首农言》,用以指导农耕。《马首农言》的内容除引言外,共有13个部分,即《地势气候》、《种植》、《农器》、《农谚》、《占验》、《方言》、《五谷病》、《杂说》约3万字左右。
祁隽藻主张查禁鸦片,奔走呼号于朝延与江湖之间,发挥他的长处,编写禁烟宣传诗《新乐府十三章》,主张抗击外国的侵略。可结果是事与愿违,国家进一步滑向衰落,百姓遭殃受辱,这也使他深感痛苦。祁隽藻深得道光重用,为道光分忧解难,并培养咸丰成人成才,以期兴国威、救黎民,可惜咸丰31岁便命丧承德,壮志未酬。年迈的祁隽藻又承担起培养下一皇帝同治帝的重任,可惜未等他看到“同光中兴”的短暂兴盛,便于同治5年去世。
祁隽藻不仅在政坛上很有影响,还是清代中晚期著名的书法家和大诗人。他的创作对清代中晚期诗歌和书法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书法由小篆入真行,师承二王,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遒健,自成一格,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楷书称首”的赞誉。现在我们在拍卖会上,还能看到祁隽藻的作品。
“我本耕田夫,识字穷措大。一官二十年,奔走思高卧”。在这首诗中,祁隽藻告诉我们,祁家祖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村耕田夫,他正是因为勤奋读书,所以改变了人生的命运。他从政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但大权在握的祁隽藻洁身自好,一心为公,在当时传为美谈。
“荞麦作花谷穗黄,村农闲坐对时光。马头一样团团月,令我低头思故乡”。这是笔者最喜欢的祁隽藻的一首诗。祁隽藻不贪恋宫殿权谋、豪宅美酒,而是喜欢朗月清风、荞麦、谷穗、闲农、耕畜。作为布衣宰相的祁隽藻最懂得:天下安定在农人,农人安定在丰收。农人的疾苦因而时时缠绕在他的心头。
他以农桑、农事立诗,在那些风花雪月、附庸风雅的文人看来,离诗太远。但正是这种关注民生的文化理念,传承了杜甫、白居易、范仲淹的诗风,使祁诗超越了明清以来追求奢词艳曲的境界,中国白话诗经过祁隽藻的努力,重新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祁隽藻就是这么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他在“咸同中心”的政治格局中,起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所应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此希望我们能永远记住他。
【作者】:赵捷 来源:中国建材报 (2010-07-24 第5546号)
随笔:民心,私心?
--看电视剧《天下民心》
作者:开县晓泉
2010年7月18日
一部40集的电视剧《天下民心》昨晚播完了,我是一集不落地看了一遍。总的感觉是,这是部内容丰富、题材宏大、主题深刻的长篇优秀作品,很值得一看,特别是那些地方为官者要好好看看,看过之后好好想想为什么要做官、怎样做一个好官的问题。
《天下民心》以一个4朝元老的自述形式,记录了清朝4代皇帝更替、都没能改变清朝腐败无能的事实,其原因就是,朝庭的皇帝不是尧舜之君,大臣们没能做尧舜之臣,朝庭的立命之本不是民心,而是私心。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剧中对道光皇帝的描写。道光在继位时他的父亲留给他两条遗训,叫他要重用祁隽藻和穆彰阿两人。如果按一代明君的做法,朝庭用臣只能用忠臣,而不能用奸臣。用忠臣就是要让忠臣对朝庭忠心、为民请命;而对奸臣就只能是不用或清除。但道光却不是这样,他用祁隽藻不是想用他辅佐其为民造福,而是用他来装门面,以收笼人心,以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对于穆彰阿则是用他来保护爱心觉罗的利益,维护皇室的龙脉。为此,道光以爱心觉罗的利益为出以点,不能让他们的利益受到任何侵害。他不可能接受祁隽藻提出的禁止鸦片、土地兼并、开放吉林等造福人民的主张,甚至不惜割地赔款当卖国贼落个千看骂名。这显然是私心,不是民心。
把这个历史史实拿到当今来看,就是一个为谁执政的问题,是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私?有学者提出,改革的根本问题就是一个利益的调整。当前的改革,就是要把对少数人有利的机制、制度、政策改过来,达到对全体民众有利、让全体民众受益的结果。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那就是要让改革之后国家新政能让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让全体民众得到实惠,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人们不会忘记,改革之初,国家高层提出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改革。一时间,占有垄断与权力的少数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开始为自己敛财,而且是合法敛财,于是就出现了大小官倒。这样的执政当然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于是就出现了政治风波,而且危及到了国家的执政地位。好在有伟人出面拨正了航向,否则,改革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回想起形成这段史实的真正原因,就是个执政党执政是否为民心还是为私心的问题。
当前,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但这个问题仍然是摆在各级执政官员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出发点、我们的每项政策出台、每一项执政措施是出于民心还是出于私心,其结果是大相庭径的。如果是为了民心,其政策、措施肯定不会一样。近年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都证明了我们的执政党的执政是在为民心,而不存在半点私心。但落到省市区县乡镇的层面,我们的执政者是不是都在为民心呢,这就不好说了。不然地话,就不会出现那些面子工程、花样百出的政绩工程,等等等等。这就是为什么要地方官员看一看《天地民心》主要原因。
当然,《天地民心》除了他的政治主张值得人们思考外,他所描写的祁隽藻与库仑真爱情、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等方面也是很成功的,很值得人们回味,这点会在别的篇幅里谈及的。
2010年7月18日
《天地民心》------看到更多的是悲哀
雨薇_新浪博客
2010-07-07
日前正在收看央视八套热播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天地民心》,故事以清朝中晚期波翻浪涌的历史风云为背景,浓墨重彩地描画了“三代帝师”“四朝重臣”祈隽藻具有悲剧和传奇色彩的一生。该剧导演杨阳说:“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大剧,通过山西寿阳县人祈隽藻坎坷艰难的一生,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忠清亮直的高贵品格,非常有震撼力。祈隽藻一生命运的大起大落,也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发生在中国的巨大变革。”
而从祈隽藻的身上看到的不只有文人的高贵品节,更有的是大清帝国的满目疮痍,徇私枉法。
《天地民心》的主人公祁隽藻是清代著名文人,经历四朝皇帝,为三位皇帝做过老师。在他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正气和风骨,而不是治学仅仅为了仕途为官。他的终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使民小康。而为了这个理想,他也献出了一生的努力,以及亲情、爱情等等。
最初曾经心怀天下的祁隽藻总是将满腔的激情和热血投身于国家之中,他倾颂于《唐末文选》,谈起天下大事。然而官场的黑暗使他的父亲蒙受不白之冤,幸捡回一命,被发配边疆。他亲眼看见父亲是如何衰老,悲哀地离去,他的叔叔冯叔阳是怎样的冤死,他的朋友冯怀义变成了亡命之徒,而他的一家也开始穷困潦倒。
这使他彻底地伤心到死心,他看透了如此黑暗腐朽的清王朝,甚至决定从此不读书,不取仕。于是弃文从商,在这里他结交了和他同命运的一代儒师张观藜。他亲身经历动乱的灾民场景,他恨不能拯救苍生。最终他重回仕途,树立起自己的理想“致君尧舜,使民小康,以民为本。”在清王朝走向末路的时候,祁隽藻亲手处决了视为骨肉的“贪官”义弟--元白;在暗箭密布的政治波澜中,他用性命保护情同手足的“钦犯”义兄--怀义;而在个人的心灵深处,他珍藏着终生的挚爱--含黛。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祁隽藻为自己的政治理念付出了他的全部--生命、爱情、亲情和财富,但他更看重的是“道”,这个“道”,正是天下良臣和文人志士们所共同追求的“道”,这便是“天地民心”!
我仿佛看到了爱新觉罗诺敏的背影,在他的眼里,大清帝国的宝座不过是猫头鹰口里的“死老鼠”,他发出“愿曳尾于途中”的志愿,也许他也烦透了这混沌的世界,宁愿抛弃皇位,畅游山水之中,做个隐居者。
也正是因为清王朝的黑暗浑浊,才使天下多少文人冤死。这不仅仅是祈隽藻一个文人的悲哀,也是千千万万个怀才不遇的文人的悲哀。
读《天地民心》有感
2010-07-17 11:53
本人是小张-必胜者8441605876-校讯通博客
随着片尾曲的响起,我看完了《天地民心》这部电视剧,十分感动,又回味无穷。
这部电视剧主要讲的是清嘉庆二十二年,山西寿阳籍的著名文人祁隽藻青年到老年这一辈子中,陪伴三位皇帝的传奇故事。青年时的祁隽藻才华横溢,成为了朝廷官员,却与朝中的大臣穆彰阿闹不和。祁隽藻成为朝廷官员后,将天下人的苦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向嘉庆皇上提出救国之议,可皇帝多次反对。嘉庆驾崩,道光继位,可仍没有支持祁隽藻救国之议。此时,鸦片之害已蔓延至全国,吸食鸦片者骨瘦如柴,身体虚弱,就像活死人。祁隽藻上奏道光皇帝禁绝鸦片,皇帝同意此事,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在全国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成功,并击退英军的侵略。英人十分愤怒,与朝廷打起了鸦片之战。朝廷战败,道光皇帝被迫与英人议和,心中十分不忍。道光驾崩,咸丰帝继位。可没过多久,天下灾民北上吉林,落地生根。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祁隽藻、张牧、怀义率大军与英人抗衡,二人为国捐躯,祁隽藻索性活了下来。咸丰病死,祁隽藻为同治为君之道,却被慈喜下旨令其回乡。
在此部电视剧里,我看到了清朝的腐败。天下人苦不堪言,朝廷却只为自己着想,置天下人之不顾。在第九集,成千上万的灾民因吃不饱,穿不好,去抢祁隽藻之师张观藜的商队的粮食,当他们抢来粮食迫不及待的撕开袋子,粮食喷涌出来,掉到了地上,还继续去捡,大口大口,狼吞虎咽的咬着,可见他们有多饥饿,也可见当时朝廷的政策根本没有顾忌老百姓。尤其是最后一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咸丰皇帝竟然竟然做出了逃跑这如此胆怯的决定。人去楼空,可祁隽藻,张牧,冯怀义等人还率领爱国爱民之士去抵挡洋人的侵略。敌人有枪,有炮,可这匹抗击部队只有刀枪长矛,可他们仍不畏惧,还要进行长途奔跑跟敌人厮杀。当敌人炮火响起,这些人一个个倒了下去,祁隽藻也毫不退缩。他在最后撕心裂肺的喊着:“杀!杀!”让我们体会到了当时的穷苦人民的生活有多么悲惨。
虽然我们生活在新社会,虽然我们不必担心外人侵略、灾难爆发,可我们要居安思危,我们要记住昨日中国的腐败,更要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不要让过去的历史重演,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