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信孚大学网上招生以来收到了许多报名申请,学员们在报名的同时,也寄来文章谈对导师和导师学术研究的了解和认识。其中有一位叫王能斌的学员,很诚恳地给几位导师写了信发至我们手中,信中谈历史、谈哲学、谈教育,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也足见求学求知的渴切,这份认真为学的心,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现将他想对所选导师所说的话分几辑转摘如下。)
王能斌个人声明:鉴于学生对大多数导师不甚了解,也没有通读他们的著作(包括我选择的几位导师也是如此),因此没办法就他们的作品和成就作出阐释和综述,只能就其专业领域发表一点个人的见解,至于导师是否愿意指导,导师完全是自由的。学生愿意跟从任何一位导师学习。
关于教育,说点什么
信孚大学学员
开始关注你,始于第一次在网上看《世纪大讲堂》,而你是本栏目的策划人,这是我一开始挺喜欢的一个节目, 其言论的公正和尺度都让我感到敬佩,但一言堂的风格最终还是让我失去了兴趣。再加上那个视频网站后来不再上传这个栏目,就很少看了。
后来看了一些你的博文,看了你的介绍,才知道你关注范围很广,但主要方向是教育改革问题,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当代的中国教育已经有些积重难返了,教育改革的问题就越发紧迫。虽然现在批评中国教育问题的专家学者并不少,但大多只是流于口头表达,像你这样坚定而持久的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身体力行的维护学术应有的尊严,还是太缺乏了。我想中国教育的改革问题之所以如此举步维艰,专家学者的逆来顺受和沉默寡言要负很大责任。
我得承认没有读过你写的一本书,要说对你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有什么意见,定是稀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你也可以不看我的拙文)。之所以仍然要给你写这封信,乃是我和你一样相信,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富强的根本基石,一个教育搞不好的国家,不管外在条件如何优秀,都不是算是成功的国家,甚至会退化。而一个偌大的中国,竟教育搞成这样子,是件很丢脸的事儿.
更让人难堪的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如此重视的国家,竟然也是非常失败的。对此有反对意见的,希望解释一下中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每年在大使馆门前排队的毕业生为何那么绵长。教育部的顽固不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在某些人总是在试图压制自由理念和思想的传播。
我的阅读范围很广,宗教,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等等基本都有涉足(而且大多以经典文献为主,现当代著作很少),但大都浅尝辄止,这是很不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问题在我个人,我无法在某一方面钻的太深,因为我都是根据兴趣选择书籍的。这种阅读习惯自然无助于培养系统性的学术理论体系,只能形成一些零碎的粗浅认识。虽然我认为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知识面的宽广,仍然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蔡元培和胡适等教育大家正是因为学贯中西,才能在学术面前不偏执一方,保持对学术自由的尊重,创造出民国时大学的百家争鸣局面。虽然民国时的政治环境要宽松一些,但不能否认一个真正教育家所作出的贡献。因此我不认为那种认为只要中国的政治放开教育的脖子,中国教育就会百花灿烂的天真派。也不能等到政治放开干涉教育的尺度,再开始关心教育问题,教育的进步走在时代的前面,这个国家就更有希望。
然而,在当今的中国环境下,教育专家和学者并没有在应有的尺度之内作出多少有益的贡献,民办教育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就是实行严厉的军事管制。学生的个人权利和尊严仍然无法得到应该的尊重,创新力严重被压制。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极少数商人真正把孩子当回事,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榨取学生这棵摇钱树。自己的孩子却送出外国接受教育。
正是真正懂教育的不再办教育,办教育不是官僚阶级,就是一群利欲熏心的暴发户。
鲁迅说,中国的教育只会造句两种人,一种是谨小慎微,一种是飞扬跋扈。这两种人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公民,而是现代社会里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奴才和主子的变种。这种人不仅无法形成健康的公民社会,还将有可能是社会转型期的动乱根源。这是统治者最不愿看到的,但是自己一手造出的手雷,到时是很难甩手出去的。所以统治者大多也是愚昧的。在权力面前不愚昧的统治者太少。
每一个关心国族民运的人,都有责任对这种教育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直接和学生接触的教师,更有责任自我充实很自我审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让良知引导自己,将学生往健康的独立自主的道路上引领。作为历史老师,不一定需要和袁腾飞一样博学,但不能对真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为培训学校教师,不一定需要像罗永浩一样传播自由民主常识,但至少不应用虚伪的价值观把学生忽悠的晕头转向。
我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中国教师还拥有阅读的习惯和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据我所知,大多数老师都是不读书的,尽管我也认为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但是一个持续实践的漫长过程,一个良好的学风系统制度的形成,需要上百年时间的积累。但是不读书的老师又能为学生解决多少疑惑,又怎能诱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最基本的素质就是拥有阅读的习惯,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阅读的收获和喜悦。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才有可能不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才不会照本宣科像在念大字报。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也往往是比较有趣有个性的老师,学生的厌学情绪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压缩。
真正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双向性的,教师用心传授,学生有心吸收,就像是一条漫长的通道,教师和学生各在通道的两端,双方一起愉快的奔跑,知识才能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学生的手里。而不是逼得学生想到根本不想接受,而往相反的方向逃跑。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没错,学生往往是无辜的,如果他厌学,一定是教材和教师出了问题。还有方法。
乱七八糟扯了一气,仍不知说了些什么,杨老师,你得原谅我,因为我一开始就说过,我根本没看法系统的教育学专著,只能东抓西拿的拼凑了这篇东西。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