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9748
《啊,我们农民》帮助国人了解维族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邹蓝
我对新疆不算不了解。作为曾经的中央最高智囊的西部课题组成员,我参与了1988年新疆总体的开放战略主报告,以及喀什-塔县和霍城清水河镇-霍尔果斯口岸边贸加工区方案的制定;后来又陆续参与了伊犁州的边贸,塔城边贸,喀什发展战略调整等研究。
2004年喀什地区发展战略调整,我是研究班子成员。2010年深圳援助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县,我又受邀给方案研究班子的前同事们介绍了1988年、2004年的思路。22年来三次跟喀什发展战略调整有缘,估计在国内除了我,没有第二人。
10多次在新疆一个月甚至两个月的停留,我对新疆的认识也逐步加深,还有了一些维族和哈族的朋友,受到了邀请到家吃亲手做拉条子的礼遇。可是再细究起来,我对维族还是不能算了解。他们总体的生活习俗,尤其是乡村的维族那更是不了解,充其量也就是在喀什疏勒县罕南里克镇进入过几个维族农家。
大规模援疆发展行将展开,全国各地各有对口挂钩扶持的地区。其中南疆地区也有,该地集中了大量的维族人口。针对南疆维族、克尔科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的需求来设计方案并执行,也需要对少数民族有深入的了解。
维族也是一个文化发达的少数族群,但是维族作家以汉语表现的文学作品,却不多。鉴于汉族通晓维语的不算多,这对族群间的文化交流是一个重大遗憾。
我有2本维语书,是塔什库尔干县塔吉克族县长肉孜送我的。肉孜·古力巴依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个有才华的作家。他生长在维族为主的地区,因此创作上他主要用维文。我那年到喀什为地委和行署就喀什地区发展战略调整做调研时,他送了我用维文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啊!迪丽帕热》和诗歌《在这美丽的地方》。可惜我看不懂维文。
这次偶然从新疆农业大学退休教授杨秉政先生那里借到了这本《啊,我们农民》。这书有作者,有翻译。作者是艾合买替·伊明,翻译者是阿里木·哈德尔。这个翻译,自然是将维族作家用维文的创作,翻译成汉语。
维族作家写维族,共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与维族交往不深的人所无法深刻了解的各种生活中的细节,以及性格特征,都有独特的视角来表现。因此这书虽然是汉语,但是直接从维文翻译过来,对于汉语阅读者了解维族农民,进而了解维族的一些共性,是有很大帮助的。
作者艾合买替·伊明是城里生城里长的维族人,他去的地方是他供职的新疆人民出版社的挂钩扶贫单位和田县罕艾日克乡的Shah村(书中翻译作“霞村”)。
首府的城里维族,在南疆贫困村对百姓生活、民俗以及生产等活动的探访,观察以及思考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窗口来了解南疆维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习俗。
村里,孩子见了大人都恭敬地问候Salam Alekum。而大人也则回礼如仪。如此互相尊重的礼仪,非穆斯林地区大概没有了。
这里人人依照古训,爱护水源,爱护林木,爱护一切生灵。在内地如此做的,主要是环保积极分子或有宗教信仰者了。
这里,优良的传统,依然在有序地传承着,维族的医学、食谱、农林技艺、生活方式,对长者的尊重等等。
虽然在偏僻的乡间,维族人无论男女,哪怕是长者,都有诙谐幽默的人物和表现。
那村里的阿亚格吐浓小学,高年级居然有勤工俭学课,内容有织毯,缝纫和建筑等,这是切合了当地家庭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
有关维族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等等,都有详尽的介绍。而这是到维族农民家里做客几小时所了解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很大。
鉴于此,我觉得要到新疆开展项目的各地机构和相关人员,都值得把这书或者这类书找来好好阅读一下。只有对维族等少数族群有了解有尊重,项目和发展才能把最大的效果发挥出来。
20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