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为购超市处理菜清晨排队一小时 5分钟卖光


今天医药怒放,这反而让我担忧,我向来不怕跌就怕狂涨,涨上去后怎么办?这是个做投资的大问题!越涨越不乐观。前天在网上看到中国社科院某副院长,金融学专家发表的一通高论说现在中国目前只是物价上涨而非通货膨胀,这让我想起了以前也有金融学教授提出的叫做“结构性通胀”的新概念,我不是学金融的,不过我想这种金融学不学也罢,中国的M2占GDP比例一直高于全球水平,货币增长速度远高于名义GDP增速,那么多的流动性怎么会不导致通货膨胀?如今所谓“专家学者”这几个词已经沦为贬义,成为帮闲、御用、吹鼓手、无良的代名词,这些人衣冠楚楚的在各种论坛高谈阔论,完全无视百姓的生活,看看下面的报道,我们就知道他们的理论有多么可笑!“仅是物价上涨而非通货膨胀”,谁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学研究没有创新性?我真是忍不住要用周星驰电影里的话来...!

2010年11月09日 东方网-劳动报
  超市打包处理的蔬菜5分钟内被一抢而光,“一元菜场”引来市民彻夜排队,社区主妇自组“比价团”疲于赶场……面对“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棉里针”,普通市民现在正自觉不自觉地过起了全新的“囤生活”、“淘生活”。一切,只因我们生活必需的柴米油盐在一天天“被涨价”。
  连日来,记者深入市区菜场、远郊批发市场,感受市民阶层的“囤生活”和“淘生活”,探寻一个个普通人面对物价上涨的疲惫。一位被采访者或许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过去不关心CPI,现在每个月都要关注。
  一夜之间又涨了2毛
  一大早,家住长宁区的陶阿姨就匆匆赶往附近的菜场,在她的采购单上有三斤馄饨皮、两斤青菜、一斤猪肉、一斤毛豆。“最近物价上涨太厉害,菜金一天比一天贵,想想还是包点馄饨,全家能吃上两天。”
  可是一到馄饨皮摊,陶阿姨就傻了眼。“大馄饨皮子3元一斤,昨天我明明看好才2.8元的呀!”可是摇头归摇头,该买的还得买。陶阿姨算了一笔账,这星期,土豆已经从2.5元涨到了3元,菜场里最便宜的小青菜价格也突破1元了,番茄3元一斤,稍微大点的一个就要..2元,白条肉最便宜的要9.8元。11月以来,精打细算的陶阿姨菜金已经超支50多元。算来算去,她最后决定把毛豆砍掉。“前几天1元多,今日突然变3元了。本来想在肉馅里放点毛豆子,想想还是算了,一样吃的,简单点算了。”
  最近菜价的涨幅,让陶阿姨这样的家庭主妇很是看不懂。“好像天天在涨,每天涨一点,刚开始涨感觉还不明显,现在就突然发现贵了很多。”在新渔路买菜的几位老人告诉记者。例如大米,原先1.8元就能买到不错的,现在2元的大米质量很差,要买新米,非得3、4元以上,甚至还有6元的;像赤豆,前一阵子还是3元多一斤,这两天想去买时却发现已经挂出了5元的牌价;明明记得上一次买糖时2斤装的一包5元多,昨天发现家里没糖了,想要采购却发现同样的包装已经变成7元了。
  因为不知道明天是否依然“看涨”,很多主妇无奈选择囤货。祖籍北方、家住紫云路的王老伯告诉记者,他们家一直自己做馒头,眼看着50斤装的面粉从50元一路窜到68元,他再也坐不住了,一口气扛了3大包回家。现在面粉的价格已经一路涨到了80元,王老伯为此很是庆幸。
  在宽带山论坛上记者发现,囤货已不是老人、主妇的专利。很多白领也开始过起了“囤生活”。“昨天刚去囤了8斤大白菜,放在北面的凉台上吹风,不会坏的,能撑好几个星期呢。”网民“嘉定游子”
  说。“听说油又要涨价了,各位同学快点下手,偶昨天刚囤了3桶。”眼下在一些论坛的生活频道,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已经从房价转移到物价上,到哪里囤货,囤什么货最划算,很多白领经常互相讨教切磋。
  排队一小时疯抢5分钟
  面对物价的“节节看涨”,很多市民除了囤,还练就了一身“淘”的功夫。新泾社区的主妇们最近就过起了集体“淘生活”,各家各户分工协作,每天四处比价格,哪里油便宜,哪里青菜打折,互相交换信息后,还会进一步分工合作,一家负责买青菜,另一家就负责采购大米。“每天从这里赶到那里,就像赶场子一样,真的很累,可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淘生活”小组的成员之一许阿姨告诉记者。
早上6点刚过,长宁区一家大超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寒风中瑟瑟发抖的都是老人。他们告诉记者,这里每天会出售一些隔天卖不掉的打折蔬菜,一元钱一大包,虽然质量不好,但比周边菜场价格还便宜。7点钟,排队长龙已近百米,等到7点半工作人员刚打开半扇门,人群便一涌而入。记者进店后看到,打折蔬菜柜已经全被搬空了,那些打了包的蔬菜大多又黄又蔫。“一般5分钟就被抢光,所以6点半前一定要来排队。”一位住在新泾七村的老人好心地提醒记者“下次赶早”。
  同样的抢购热潮还出现在大卖场的午市。中午12点刚过,记者在位于金沙江路上的一家超市看到,还有两天即将到期的牛奶刚开始买一送一上柜销售,将被一抢而空。“我们几乎不买正价牛奶,每两天到这里来淘一次。”一位中年男子告诉记者。
  周六早上7点,记者来到曹安批发市场,意外发现很多中青年白领在大包小包地淘便宜货。“这里散装豆油(9900,128.00,1.31%)一公斤9元,超市里5升豆油64元,价格相差三分之一。”在普陀区一家外资物流企业担任人事文员的武小姐告诉记者,虽然散装豆油品质肯定差一点,但是价格有足够的优势。记者看到,由于市场上翅根价格已经从7元一路涨到8.8元,红富士两个就要10元,因此在这里,有白领一箱箱的把苹果和翅根带回家。在一位主妇的指点下,记者又赶到价格更为便宜的江桥批发市场。“你来得太晚了,真正便宜的是门口那些临时摊,菜价一般比其他地方低1-2毛,不过一定要早上6点前来,过了7点东西都卖光了。”市场保安透露,为了省下1-2毛的差价,很多市民天不亮就骑自行车从城市各个角落赶来。
  “一元菜场”无奈“缩水”
  住在宜山路的朱阿姨这几天也有了件烦心事,原来,附近很受欢迎的徐虹“一元菜场”从天天供应低价菜变成了一周只提供一天,这样一来,家里的“小菜铜佃”开销又大了。在物价纷纷上涨的时候,菜场突然采取“瘦身服务”,这让像朱阿姨一样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老百姓一时之间没了方向。
  早晨7时,记者来到徐虹北路11号的“一元菜场”。“本市场‘一元菜市’活动从下周开始,每周日供应一天。特此通告!”这已经是“一元菜场”开办5个多月来第三次调整供应时间了。从原先的天天供应精简到一周3天,直到现在的1天。
  朱阿姨记得,其他菜场里8块钱一斤的菠菜、4块钱一斤的黄瓜,这里只要花1块钱就能买到。一个月里,省下的“小菜铜佃”能让朱阿姨一家多买半个月的菜。由于蔬菜的价格持续上涨,慕名前来“一元菜场”抢购的市民日益增多,范围遍布全市各地,远的甚至从闵行赶来。虽然“一元菜场”从早晨6点30分营业到8点30分,但是很多市民为了能够多买些品种,赶在凌晨2点就来排队。菜场每次提供的3000斤品种众多的“一元菜”只要短短1个小时就会被抢购一空。
  对于老百姓的“留请”,每天倒贴3000元菜钱的菜场负责方也给出了颇为无奈的解释:只因“一元菜场”太受欢迎,每天前来抢购的人多达200多,最多的时候一度达到300人,声势浩大吵得菜场边的住户不堪忍受,于是“一元菜场”的开卖时间只得从一周7天缩水到1天。
  在徐虹“一元菜场”日渐缩短供应时间后,朱阿姨不得不四处寻找下一个节省“小菜铜佃”的地方。她刚刚打听到,离家步行40分钟左右有一处蔬果批发市场,或许以后能在那里买到些便宜的蔬菜。李蓓、包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