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焦点:从国富到民富
本报主笔 刘长杰
半个多月以来,围绕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有关十二五规划内容的报道,一直是各大主流媒体的重点。特别是10月27日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发布后,这份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的规划,立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借用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的观点来表述这种差别,较为贴切: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
的确,国家发展战略从“国富”到“民富”的重大转变,符合当前的民意基础,也是公众之所以如此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根本原因。
过去的30年,我国的发展过于侧重GDP的增长速度,侧重于国富而忽略了民富。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的研究表明:自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里,中国政府财政税收年均增长16%(去掉通货膨胀率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的纯收入年均增长6.2%;同期,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1.2倍;这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2%。国家财税收入递增的速度,既远高于GDP增幅,又远高于民众收入增幅,显然,有更多的财富从民众的口袋转移进了国家的财政。
在过去15年的经济增长中,只有政府的收入以远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次之,农民的收入增长最慢,速度远低于GDP的增速。这样的分配结果,直接导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加大,贫富分化严重。
政府拥有充裕资金的后果,又直接导致政府机构臃肿、消耗巨大。以2007年为例,当年国家财政税收增加了31%,达到5.1万亿元,占GDP的21%,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亿农民的纯收入。与此同时,政府手中资金的宽裕,进一步加剧了重投资、重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并间接导致了消费比重偏低、重工业比重偏高、服务业比重偏低、收入分配状况不合理等不利于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象。
五中全会提出:未来五年要做到五个坚持,即“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不将发展的重点从国富转变到民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判断,我们才发现以“未来五年要使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为目标的十二五规划,其中凸显出“三个第一次”:第一次没有对GDP下达硬指标;第一次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第一次把消费放在投资和出口之前。
我们注意到,此次会议强调的新口号“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传递的强烈信号“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保证十二五成为“民富的五年”,中国也将从此迈出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关键而又坚实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突出“调结构、拉内需、保民生”三大主线的十二五规划,力推藏富于民,彰显公平正义,其战略意义极其重大,必将释放出强大国力以回馈国民,改变“国富民穷”的旧有局面,让民众共享改革成果,忠实践行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为民谋利、共同富裕的治国要义。
***注:此为发表于20101108时代商报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http://epaper.lnd.com.cn/sdsb/20101108/index.htm 时略有改动。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焦点:从国富到民富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