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监督人口普查泄密行为


                        谁来监督人口普查泄密行为

 

 

    人口普查工作于今天开始,事前,据中新网调查,愿意配合普查员入户调查者不足五成,说明中国出现了信任危机。早在十年前的那次人口普查工作,相对来说,难度要低得多。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贫富悬殊,公务员腐败现象的突出,导致公民对政府官员的信任度在降低。

 

     根据公开报道,人口普查工作刚开始,普查员在入户调查时就吃了闭门羹。针对诸如你是谁,你干嘛来我家等等的质疑,倒不是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怕引狼入室,那是带有情绪的反感。

 

    如果说公民对人口普查工作的不支持是基于怕隐私外泄,隐私权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倒是有几分道理。对于隐私的问题,统计局在普查前期的宣传中再三强调,将为公民保密。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保密是人口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所有普查数据仅作为政策制定参考依据,不作为政府行政处罚的依据。”

 

    甚至前所未有地规定:“人口普查员在入户调查时需与被调查者签订保密协议和保密承诺书,一旦出现信息泄露将承担相应的责任……普查人员一旦发生泄密行为,将责令其停止执行人口普查任务,予以通报,依法给予处分。”

 

   强调也好,承诺也罢, 这些都不足以增加公民对政府官员的信任,首先是,谁来监督?假如公民认为自己在人口普查中报告的家庭情况,包括手机号码、房产情况、经济收入状况等被泄露了,怀疑是人口普查员外泄的,谁来举证?其次是,发生泄密事件后的处理不够具体,也不够严厉。你说责令其停止执行人口普查任务,这些人口普查人员本来就是临时性质的,收入也不高,不做就不做了呗,予以通报,在什么范围内通报?是否会纳入不诚信系统,让泄密者将来如果办企业、银行贷款等关系到信用的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呢?你说依法给予处分,依怎样的法,给怎样的处分,一点都不明确,一点都不具体,那不等于一纸空文。

 

    自从有了手机之后,日常生活真的是不堪骚扰,刚买了车,就有相关的汽车后续消费信息跟踪而来,刚买了房子,就有中介频频询问,卖还是租?甚至产妇刚刚生下孩子,奶粉商啊,纸尿布商啊追逐上来......。每天都有大量的莫名其妙的广告轮番轰击,诈骗信息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很多人就是因为手机号码被泄露,家庭情况被泄露,因此受骗上当的。这些泄密是怎样发生的,作为政府官员,为何就没有办法了呢。

 

    据公开报道,今年8月,北京市人口普查前期摸底调查中发现一宗15年前的事情,一名山东籍考生假冒一山西同龄者成功考取大学,此后获得北京户籍并成为国家干部。这样的事情是谁泄露的呢?在人口普查的时候,发现了公民的违法行为,而这种违法行为和人口普查条例中的保密要求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怎么处理,这些事先应该明确告诉每一个公民才是。

 

    人口普查的资料是否仅仅为决策时使用,还是可以挪作他用,假如公安、税务等权利部门要求提供某公民在普查中登记的个人资料,给不给?给了是否属于泄密。这些问题在美国是有着严格的法律界限的,如果美国总统或联邦调查局、移民局、国税局等机构来打听某人的问卷内容,人口普查局人员没有拒绝他们,当事人就要被追究法律责任,最高可被处以5年监禁和25万美元罚款。

 

   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公民已经不是十年以前的了,今天人们有了更多的财富积累,同时也便具有了更多的个人和家庭的隐私,而隐私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更加强了。人口普查工作中,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方面,如果没有制定更加具体、全面的法律条文,普查工作的顺利展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即便是凭着普查员的辛勤和耐心,说服了被调查者,但是,所得到的数据也未必会是真实的。

 

    如果得到的数据不是真实的,那么根据不真实的数据所作出的决策是否有误?毕竟,今天中国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了,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了,没有真实的数据,难以有科学的决策,所以,人口普查最看重的应该是数据的真实可靠,不然,不仅浪费了纳税人数十亿元的人民币,根据不真实的数据作出的决策也有可能伤害了经济,甚至是伤害了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