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创建30年了,人们对中国的思考30年了,特区特在哪里呢?当时是个谜。人们看到的也许只是深圳离香港最近,也许只是香港的花花世界,一线之隔,千差万别啊!对于中国人而言,那里可是资本主义的最前沿了!那时候内陆中国人思想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开放,人们在用疑惑的眼光看深圳,阶级斗争这个弦绷得还很紧呢!
深圳走的是什么路?如此大胆得引进资本主义,是对还是错?土地不能成为商品,怎么深圳成立了房地产公司?劳动力不能成为商品,怎么那里开始推行合同制,利润是剩余价值,是剥削的,在那里为何成为了企业的目标,还有货币不能成为商品,股份制,股票是什么主义的?30年后思考深圳,再回答从前的问题似乎简单了许多。 归根结底是治国方针的伟大转变!
“以阶级斗争为纲”治国原则,曾经很长时间占据着人们的思想,“年年讲,天天讲,月月讲,千万不要忘记”,甚至已经成了人们思维习惯,一切都是为了不变修,不变色,人人时时事事都在担心,会不会这样,会不会那样。一切都过去了,并且成为了历史。如今的中国没有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更没有回到万恶的旧社会,飞船上了天,红旗依然在蓝天上高高飘扬。
实事求是的说深圳30年的里程,有失败的教训,但更多的还是成功的经验,而最大的经验就是对转变治国纲领实践的贡献,他让中国放心的超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羁绊,看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纲领”的前程和希望!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思想曾经对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是推翻“三座大山”的理论,那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武器。文革曾经延续了这个理论,“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这个理论把中国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入新时代,需要新的治国纲领,深圳特区勇敢地承担起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纲领”的重任!
特区特在哪里?特就特在关于“新治国纲领”的伟大实践,走市场经济的路,走改革开放的路,特就特在,在红色中国的土地上,种上一棵“资本主义”的苗,实践证明:资本并不可怕,市场经济不是落后的经济,社会主义不能摒弃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特区经验表明:先进的党必须是领导人民过富裕日子的党,其奋斗目标不应是无产和贫困,而应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只要有利于国家富强,有利于人民富裕的事情就要办。深圳是第一个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很容易被扣上“唯生产力论”帽子的口号,这句口号鼓舞着众多来自各地年轻知识分子,特别是农民,来深圳艰苦创业,无产者们终于靠打工致了富,深圳也因此由一个边疆小村落变成了现代化城市,深圳是中国城市化的典范。
2009年的数据表明:深圳经济总量居内地大中城市第四,每平方公里GDP产出4.2亿元,外贸出口连续17年居全国之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44.52万元,深圳富裕起来了,全国也没闲着,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数字吗?就不用多说了看看欧美的发达国家的态度就成了,如今中国成了世界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个纲领,更是个标准,企业要坚持这个标准,讲求效益,关注责任,个人要坚持这个标准,要注重内在能力的建设,追求在贡献实现自我价值。这就是深圳文化,也是改革开放的文化。
如今的的深圳已经不再是“婴儿”了,他们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大环境走进了“而立之年”,他们不用像当初那样担心走错路,犯路线错误了,相信面对21世纪新挑战,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考验,深圳特区会继续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创造更新更好的经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