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拒绝“老道”吗?


                           我应该拒绝“老道”吗?
                                         文/ 耿丽娜    

    不久前,我把已写好的一篇文章发给文友“春秋老传”阅览,文友看后回复说:“你写的文章比先前更好了,先前的偏于稚嫩,像初生的牛犊,率性而无畏无惧,现在则老道了许多。祝贺哈!”文友的鼓励自然令我高兴,但“老道”这个词——却让我寻思了良久。我想,与其“老道”是一种夸赞,不如说是在客气地批评我的文章缺乏了先前无畏无惧的率性和锐气罢了。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在新华博客发帖子的那件事。三聚氰胺毒奶粉伤害婴幼儿的事件被网络披露后,做为母亲的我非常愤怒,当即拍案而起,写下了一首《愤怒与叹息》的诗,首发在新华网博客。网友们纷纷对这首诗支持热评的时候,帖子却突然被版主删掉了。我顿感莫名其妙的气愤,难道对于毒奶粉毒害儿童的事件,版主就不气愤吗?何况我只是一个不知名博客,读者并不多。后来仔细查看,还好,诗歌被放进了回收站,看来版主还是手下留情的。于是,我又把《愤怒与叹息》从回收站里提了出来,继续往外发。可帖子在博客页面上仅仅停留了几分钟,又被删除了。这次删除很彻底,回收站里也找不到踪影,再往外发,却再也发不上去。导致新华博客的文友想对此诗点评,要到我在别的网站博客里跟帖。后来毒奶粉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我的新华博客页面少了这一页的历史印迹。往后的一段时间内,我的博文经常被删或被拒发,这件事情确实对我有所打击。我想,可能是我表达的感情太激烈的原因,为减少删除率,在以后写文时心里总在琢磨,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得即含蓄圆滑又不失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于是不知不觉中变的“老道”了。

    在许多的网友批评我的文章缺少了锐气的时候,春节过后,有朋友善意劝我说,以后写文章,评论时政的题材就此“打住”,还是写风花雪月,写山、写水、写景、写情吧!如果实在想写,就写一些环保一类的诗文。 

    没过多长时间,我确实看到网络上那些常发牢骚言论尖刻的网友们的博客陆续被关闭掉了,我才真的佩服了朋友对时局把握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要不,像我这样口无遮拦、天马行空、真诚率性,掏心窝子缺心眼的写手,谁知将来会鼓捣出什么样的“出格”文字来。   

   我对朋友说,现在早已不是封建社会了,写个诗文还需要这样小心谨慎吗?我给他看我写的对电视连续剧《天地民心》评论的文章。我说,电视剧里那位祁寯藻大人,虽然举世称颂他是做了“三代帝师(道光、咸丰、同治)寿阳相国”。剧情歌颂他一生忠清亮直,勤政爱民,举贤荐能,政绩卓著,对朝政有影响。但他的一生活得窝囊可怜,他对皇帝忠心耿耿,整天跪呀、拜呀、谏言啊。哪天皇帝老子听着不舒服了,他随时会被关进监狱或杀头。最后德高望重已高龄的他,面对儿皇帝还是那样诚惶诚恐颤颤巍巍跪下。不知他心中是否有着一种无可排解的无奈与悲哀。电视剧里祁寯藻反复讲的“好皇帝尧舜”、“坏皇帝桀纣”这两句经典台词,我是又烦又腻悲凉。他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教导或辅佐一个好皇帝。电视剧里的文武百官,自称奴才,口称主子,开口闭口皇上圣明,底下里尽做些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丑事。电视剧对这种封建社会架构有任何批判吗?编导们着意挖掘和欣赏的这些明争暗斗的“心智”,难道就是我们要继承的文化和民族的传统吗?”
     

    朋友说,对,这就是我们民族在几千年封建统治下造就的国民性。一般地来说,中国人历来都有臣民思想,而没有公民心态。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中国人却总想找到一个“大救星”。受到压迫憋屈不得已的时候,也总期盼能够遇到一个“青天大老爷”。由于中国封建社会距今太近,我们的思维还是半封建式的,人们头脑里的封建残余思想时刻都想活动,所以我们很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文思想,要消灭封建残余,就得消除人们头脑里的封建意识,但这个封建意识一下子是根除不掉的。它必须经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数番冲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解决。”
     

    我说,现在网上什么思想和言论都可以发表,多少人支持和赞赏我那些激烈的文字呢!   

    朋友说,你想当“代言”人吗?你是谁,是救世主吗?想做民主斗士吗?想当启蒙思想家吗?你有何资本?你是社会名流吗?你有社会影响力吗?你是公众人物吗?你掌握具体实据和数据吗?你到了什么都无所谓的高龄吗?你有海外的国籍吗?那个写了《大迁徙》得罪了领导的作家谢朝平,被陕西警察在北京家里抓走,立即就有出版社、媒体,社会舆论进行营救,你有这个资本吗?没有,一个都没有。虽说网上也有一些有良知的写手,但更多的是那些匿名的网友,别看什么话都敢说,在这个帖子或那个帖子里跟帖说上一两句,发发牢骚,接着这个马甲就消失不见了踪影。所以不要一点火就着。

    我说,最近我从网上得知,某些省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大换血,被网友称之为“鲁迅大撤退”。鲁迅的文章我喜欢,虽然读起来有些生涩。但他的作品里有着启蒙民众的力量和对社会冷峻犀利的批判精神,其中巨大的理性及情感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现在撤了鲁迅的文章,是否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就不再需要鲁迅的批判精神了?

    朋友说,我们当然要有批判精神,中国人应该有这种风骨,但要学会规避,多看看《老子》吧,它会让你懂得如何在社会上存身。

    我对朋友说,我在网上看到某著名的文学杂志有一段征文的文字:我们一直渴盼着,但老实说,一直很少见的,是那种有温度有血肉的文章。一个人,不管他的年龄和身份,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把自己的血肉放进文章去,真诚痛切地写一写他的生活、他对世界的感受和思考、他的复杂经验、他的矛盾和信念。这样的文章,是我们期盼的,但是确实太少。好文章还不够多。我们怀着期盼,寻找着、等待着。你看,人家文学杂志还期盼着文者能掏着心窝子写,你却劝我不要再写了。” 

   朋友回答说,你看到的那段征文,也许是某个编辑自己的想法或浮泛之谈。虽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最有可写的,这个社会需要反思和批判,中国那么多作家,他们完全有才华写,为什么就写不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性的作品呢?因为他们头上都有紧箍咒,好容易有一个接近现实的“蜗居”,还被封杀了,所以你得懂得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

   听了朋友这番语重心长的规劝,我的心里感到非常郁闷和矛盾,很长时间都没心情写新的作品,更没有往博客里更新文章。其实,几年来一直就有些上了年纪又有阅历的文友,善意劝我不要再写,或者写了不要发。诚然,现在社会开放性和宽容度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观,但他们对这个以社会主义做面、权贵经济做心、封建专制打底的社会架构下所处的话语环境仍存余悸。   

    前几天,新华博友“天堂途中”在我的博客里留下一则悄悄话写到:“看来偷懒的不仅是我一人,娜娜也有些小懒哟!”可文友怎么知道,我哪是在偷懒呀,我是被朋友们的点拨给弄晕了,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似乎懂了,又似乎没有懂。不可否认,明哲保身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哲学,几乎浇灭了我胸中涌动的激情,文字也变得“老道”,甚至没有心情去“伺候”文字了。可我那些不成熟的文字和思想,不想让它们潜伏到八十岁以后,战战兢兢说话真不合我的本性呀! 

    当今社会很多事情都在用谎言和伪善打扮自己,人活得本来就很累。而一个写手因为社会因素的遏制而屈从迎合,文字变得老道圆滑起来,那文章中肯定就缺少鲜活生动的味道、本真率性的纯粹、别有洞天的蓬勃。失去了激情和冲动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

    诸位文友,我该怎么办?我应该拒绝“老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