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都梦想有一天成为象麦当劳和肯德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沃尔玛在全球市场上呼风唤雨。中国13亿人的巨大市场造就了一个中国移动,却没有造就一个沃尔玛、一个麦当劳、一个可口可乐。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近期曝光的蒙牛“抹黑门”、九阳和美的的“全武行”、360和腾讯之争揭示了中国企业无法成大器的根源,麦当劳和肯德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百年竞争却比翼双飞,成功的秘密是商业思想上有尊重和学习的伟大对手。中国13亿人的超级市场,成就了国美和苏宁,与百思买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人手一部的手机需求,手机零售连锁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霸主,根源到底在哪里?
商业心理扭曲酿祸根
如果不是蒙牛“抹黑门”曝光,没有人会关注中国企业的商业精神是否健康,一个企业就是一个人,心有多远就会有多大,当心理出了问题违法是必然的。黄光裕违法操作深陷牢狱,国美“扫黄”之战余音袅袅,苏宁就上演了格力和美的的“全武行”。9月29日,在安徽家电卖场安德利里,格力的一名商场导购和美的一名实习业务员发生了打斗,美的这名业务员在打斗中头部受伤,经抢救无效后死亡。三天后,北京天通苑的家乐福卖场,来自安徽的九阳豆浆机促销员,被逼到消防通道里,被美的4个促销员围殴。据不完全统计,在中秋、国庆期间,美的与九阳在全国发生了50多起冲突。
中国企业历经30年的学习世界500强的经营宝典,照猫画虎,富了袋子黑了脑子。商业丑闻让人心寒,暴力之争似乎回到了蛮荒时代。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创富时代来临,苹果超越了微软成为了行业的标杆。面对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沃尔玛、百思买等在中国的攻城掠地,中国企业却深陷内斗的黑洞,如果不及时修正企业精神,根本无法走出国门,世界500强只能是梦想。
随着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步伐加快,移动互联网在4G商用后将会大放异彩,如影随形的移动商城,使得消费电子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金矿。苹果凭借iphone4和ipad超越了微软,中国的消费电子零售业却没有出现沃尔玛。家电业的国美、苏宁双寡头眼下的“房东”模式与智能化时代的体验经济背道而驰,如果不及时改变现有的盈利模式,很那与沃尔玛、百思买等巨头抗争。
家电“房东”模式成“毒瘤”
上世纪90年代,百思买与美国第二大3C连锁企业“电路城”采用租店让厂家带人带货进场销售,收取销售扣点和租金的“二房东”的低成本模式,迅速扩张,零售商其实是商业地产商。百思买创始人邓恩发现促销员经常为争夺客户发生争斗,模型根本无法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决定通过规模采购低价买入上游厂家商品,全用自己的店员提价销售获取利润。既保证了上游厂家的利益,又避免了恶性竞争,促进厂家集中精力做好产品,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国美、苏宁为了自身的利益,采用的是“二房东”的模式,依靠场地出租获取利润,这样风险都落在了厂家身上。所谓的和上游厂家签订大单是为了夺旺季货源或是为了提高定制产品比例。各种名目的进场费、节庆费、开业费等将上游厂家挤压的毫无利润可言,但敢怒不敢言,最终上演了一出格力董明珠“雪夜上梁山”的大戏,叫板黄光裕、张近东“自立为王”。中国家电业在国美、苏宁“房东”模式的挤压下,成为了微利的“血汗工厂”,但却成就了黄光裕的国内“首富”,张近东、陈晓等渠道英雄。
每当节假日当你走进国美、苏宁等家电卖场,你会看到厂家的促销员举牌子的、扯旗子的、大声叫卖让你头晕,根本没有购物的体验快感。但房租有厂家分摊,除了督导、楼层管理员等职位由苏宁员工担任之外,其他的销售人员基本都来自厂家,这样的业态对投资者而言成本是最低的。难怪苏宁、国美乐此不疲。
当你进入百思买的销售区域,被称为“销售顾问”的百思买员工每人负责一个象电视或者电脑的一个品类的商品,不会厚此薄彼,打破了品牌界限。所有的商品按品类陈列,同类、同尺寸的商品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强空间体验感,更是为了让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随着消费电子智能化功能越来越强,体验购物将成为主流,国美、苏宁的3C产品占比越来越大,智能手机也将成为主流,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百思买等店面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电子市场的份额将会被夺走,而外资巨头采用的购销模式更愿意被厂家所接受。
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发生的销售人员冲突事件,本土的零售企业根本无力解决,只会造成事件升级,如果不是闹出了人命,谁会去关注这些行业的发展弊端。中国企业一直将价格战视为救命稻草,在销售上的投入几乎耗尽了利润,根本无力进行研发创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根本是一句空话。家电企业对国美和苏宁产生了严重的依赖症,宁肯被盘剥而不愿意投入研发创新,才会造成国美、苏宁对行业的垄断,以致闹出了人命,商业模式如不更改,全球化根本无法实现。
手机数码零售被蚕食
拥有全球最多手机用户的中国市场,却没有出现一家手机零售巨头不能不说是遗憾,而今是诸侯割据混战一团,面临3G智能化时代的体验经济,无论是场地的经营面积还是硬件设施,在国美、苏宁等巨头介入手机零售之后市场份额在一天天降低,运营商定制手机的不断加大,自有营业厅渠道正成为手机零售的主流,手机零售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2009年下半年,国内最大的手机零售巨头中域、迪信通开始向数码零售渗透,引入M P3、M P4、复读机、电子书、GPS导航仪、电脑、相机、松下电动剃须刨等个人消费类电子产品。
手机零售店面积有几十平米到几百平米不等,不同于国美、苏宁等大卖场业态,由于各地都有强势手机零售品牌,全国扩张选址成了最大难题,先不说好的位置已被占据,租金的日益高涨让手机零售很受伤,最大难题是消费者对手机品牌的信赖越来越集中,摩托罗拉、索爱洋巨头日暮西山,波导、夏新、TCL、康佳、长虹、创维、天语、金立等品牌无人问津,山寨大军杂乱无章,零售商得到的厂家资源越来越少,举步维艰,说是转型不如说是活命。
笔者在中域开创的和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等超市系统的“店中店”模式,本意是解决人气、选址、成本是开店三大瓶颈,以超市店渗透全国市场维持生计,而后以落地的旗舰店突出品牌,带动商超店销售,进而与运营商携手开展合作,获取长期发展,笔者离开后落地铺位未能跟上,运营商合作脱节,商超店中店盈利没有问题,但品牌在当地无法生根。早在06、07年就有手机零售面临“崩盘”的传言,商超店中店模式化解了生存危机,但与运营商的合作很难在超市开展,落地铺位和运营商合作才是发展大计,但遭遇各地诸侯的围追堵截根本无法立足。
中域和迪信通向数码、IT渗透,试图想成为消费电子产品为主的3C类连锁巨头,与百思买、淀桥相机、苏宁等大卖场对用户的吸引力而言成功几率很难。国内知名的手机分销商派普通过收购协亨、冠灵霖等区域连锁变身乐语谋求全国扩张,而今年刚刚上市的爱施德则是把自身定位为手机及数码产品的渠道综合服务商,除手机分销外,第二大项业务是进行数码电子产品连锁零售,主要是设立苹果公司的专营店。而手机分销的另一巨头天音通信旗下的零售连锁易天数码则是整合运营商的营业厅开始了全国扩张。
郭台铭旗下的鸿海集团也开始了IT渠道的扩张计划,财大气粗的鸿海与上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不可多得稀缺资源,投入1000万美元设立上海安心购商贸公司。此前,鸿海通过旗下广宇转投资赛博数码布局内地零售渠道市场,目前已成长为内地三大3C产品零售商之一。在去年底内部高级主管会议上,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强调,2009年将全力抢攻内地IT渠道市场。
今年8月初,郭台铭率众高管视察重庆商业地产项目,位于赛博数码广场西区总部获准加速扩张。按照计划,赛博将以重庆为中心,近期进驻昆明、成都、贵阳、兰州四大城市。手机连锁扩张需要的是资金支持,产品扩容很简单,但零售靠的是规模和场地,需要高额的现金扩张,面对上市的乐语背靠派普,爱施德资金充裕、天音财大气粗、国美、苏宁占据地利、三大运营商天时、地利、人和全占、鸿海更是财可抵国、中域和迪信通等区域性手机连锁很难扩张。依靠手机零售上市融资之路很那实现,自身的商业模式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首先是店铺物业是承租的,超市店合同一年一签变数不断。
随着运营商手机定制的不断深入,iphone4等都会在特定的渠道销售,手机零售渠道的优势越来越弱,智能手机的销售和运营商业务绑定越来越紧密,手机零售渠道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单一的手机销售很难立足,消费电子零售连锁面临着沃尔玛等外资超市的渠道抢食、百思买、苏宁、国美等大卖场的侵蚀、百脑汇、颐高、赛博等专业渠道的强势,爱施德、天音、派普等手机分销巨头上游资源的垄断、这些兵微将寡、财力单薄的手机零售渠道即使转型也很难立足。
手机零售商赖以生存的法宝是对手机行业的理解和对店面运营管理的精辟,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些经验都会慢慢消失,浙江话机世界、成都迅捷、深圳恒波、东莞大地、中域、北京的迪信通要走的路即使上了市拿到钱也很艰难。面对派普、爱施德、天音等手机分销巨头的零售扩张,被收购的协亨、冠芝霖的下场也许是最后的归路。手机零售诸侯割据的局面必然会被打破,国美、苏宁是不会收购这些门店,但这对于面临运营商定制诱发的行业变革,手机分销商处境尴尬,依靠和运营商合作的资金平台透过零售获取现金流的做法是明智之举,收购这些区域诸侯是最快的捷径,但考验这些分销巨头的是对门店管理的能力,乐语眼下陷入了门店盈利的管理人才匮乏瓶颈,这源于手机零售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诟病,短期内很难克服。
相对于手机数码连锁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国美、苏宁、沃尔玛、百思买、派普、爱施德、天音还未进入的二三线区域扩张,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人员支持很难,但还是有机会胜出,眼下这些巨头却停留在一二线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中心城市是唯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