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粮食安全问题堪忧
彭小兵∕09/26/2010
据报道,近期外资企业在江西高价收粮,由此引发当地多家内资粮企倒闭,可能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影响。
所谓粮食安全,根据联合国的定义,是指国家能可靠地为其国民提供足够数量的粮食。在中国,定义“粮食安全”的概念,不仅要注重“足够数量”,更要强调“可靠质量”,即,粮食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能充分地为其全部国民提供足够数量和可靠质量的粮食。不作这样的修饰和界定并着重强调一下,就不好界定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早些年的三鹿奶粉,今天处处充斥的受污染、重金属超标、细菌超标的食品,都是不“安全”的粮食,因为这样的“粮食”,越多越糟糕。不过,要是有人非要跟我钻牛角尖,说此粮食非彼“粮食”,结石奶粉、蜡米毒面、红心鸭蛋、避孕药喂养的鳝鱼根本就不算是粮食,那我也随他,因为他说的是对的。
关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未来数年人们会经历可能比目前更为严峻的局面和社会动荡。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哈菲兹•加尼姆(Hafez Ghanem)总结的原因包括3点:全球一些重要的谷物生产区(如黑海地区)产量波动很大、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预期会增加、大宗商品市场的非商业行为日益频繁。对于中国来说,极端天气事件、土地污染事件以及粮食市场(包括种植技术)被国际垄断利益集团操控,将是未来最大的粮食供应威胁。联合国政府间谷物集团安全部的经济学家阿巴斯安(Abdolreza Abbassian)就表示,一系列环境灾害造成的粮食产量下降和粮食价格波动,给各国政府“一个急需的警钟”。在中国尤甚。最近十几年来,极端天气事件、人为污染事件似乎一年比一年严重。以2010年为例,开春是西南大面积干旱,接着春夏从东北到江南一系列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包括大江大河水库的决堤),再到前不久东南地区暴风骤雨(包括台湾岛南部),再就是点缀其间的地震、泥石流、重金属或化工的水域与土壤污染,耕地红线一破再破,可谓是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也似乎防不胜防。在笔者看来,由于制度缺陷、历史状况(如人口规模庞大)、经济增长方式扭曲以及道德滑坡等问题,在极端自然灾害的频繁冲击下,中国实现和维持收成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更堪忧。
不过,改变一些农业政策可能有助于减轻饥荒、避免粮食危机问题。《未来饥荒》的作者、科学家克里比(Julian Cribb)在最近提交给世界土壤科学大会的演示稿中表示,尽管由于人口增加导致未来50年内全球粮食需求会倍增,并可能引发多处因饥荒带来的战争与难民,但是,如果重新考量在农业和相关科学领域里的全球投资,提高农业的优先级,那么全球性的粮食危机问题或许会避免,或至少不会那么严重。最近,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公司就提出一项386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 Corp)的计划,由于必和必拓的收购行为极有可能让其掌握未来国际钾肥定价权,因此让作为钾肥最大消费国和进口大国的中国不无忧虑,然而从好的方面来讲,这或许也在提醒中国的投资者,“现在最好的长期投资就是农场”。只不过,中国人素来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再加上私有财产不是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依笔者的预期,愿意做这种长期投资的人不会很多。如果不幸被我言中,那么中国政府就有责任做这个长期打算,组织一班子独立的研究人员去好好琢磨一下。
对中国来说,粮食安全还意味着要防止粮食市场被外资战略性控制、以及中外资的合谋。但是,在如何协调强化“中国粮食市场的市场化以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和强化“监控机制、打击外资恶意控制”方面,却很为难,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需要政治和市场智慧的技术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