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业板种种怪现状的看法


  听了诸位嘉宾的发言,我深受启发,也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首先,对于创业板的高市盈率存在问题,我同意刚才张总的观点,市盈率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论。为什么?在创业板上市之初,创业板的股票是高溢价发行的,当时我曾经发表过一个观点,认为创业板股票第一具有比较高的成长性,第二个总股本比较小,股本扩张的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即使发行时市盈率似乎很高,再过一段时间却有可能会由于稀释效应而降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些股票由于它的高成长性和小股本,具有比较高的市盈率,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次,在创业板的股票当中,有些股票行业背景特别好,成长性比较明确,股本有比较强的扩张能力,这类股票的市盈率高一点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有一些企业就不同,比如说有一些公司上市的时候,已经成立十几年了,现在如果还处于创业阶段的话,恐怕就有问题,可能马总说它是对创业的一种奖励,我却不这样认为,换句话说,如果创业板不推出来的话,此类公司也许很快就消失了,创业板的推出实际上是对它的变相救助。

  再次,刚才那类公司很难称得上跟创业板的特征相符,它根本不具有任何高科技含量,或者说高成长的特征,这类的企业它能不能、应不应该进创业板,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现在这类公司不仅进了,而且还给它很高的溢价,实际上,它搭了其它创业板公司的便车上来的,这类公司大量进入创业板融资的话,一定会导致创业板的变质,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危害。

  张总曾经说过,如果创业板发行的时候,比如说按照2009年的业绩定价是过高的,市盈率是八十多倍,但是如果按照2010年的业绩预测,它的市盈率其实只有40倍,甚至30倍,这样似乎就未必偏高。问题在于,一只股票发行的时候,到底是按照现有的盈利,还是应该按照未来的盈利预测来定价,这里面始终存在问题。对于一只股票而言,既然投资者看到的是现在,那么在它发行的时候,还是应该它现在能够给投资者多少,将来预期的东西,即使反应在股价上,溢价也不应该有这么高。如果溢价做高了,很简单,我们每一个券商,包装一家公司上市的时候,不管该公司09年的业绩是多少,按照10年的预测、11年的主观预测定出过高的发行价,这样这个市盈率就上去了,企业可以得到更大的超募的资金,券商可以得到很好的费用,被套牢的都是专业知识不完善的、缺乏完善投资理念的散民。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开板的当天,97.4%的股票都是散民买的,只有2.6%是机构买的,机构和散民之间的博弈显然是不对称的。这件情况是怎么发生的,那么有投资价值的创业板股票,机构为什么自己不买而是把们它卖给散户,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此,创业板股票的市盈率其实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确实是偏高的,高得很离谱,如何把过高的市盈率降下来?张总说可以通过扩容,证监会加大创业板审批的力度,让创业板股票的供给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应该注意到,监管部门推出创业板的时候本身就希望它是一个创业板,据有独立的创业板特征,如果创业版也像主板扩容的速度这么快,有一天它扩展到跟A股市场平起平坐的时候,那个时候高市盈率的问题就能解决吗?未必,结果只不过是让创业板再也不像创业板,变成中小板,甚至堕落成与A股市场无差异,如此一来推出创业板这个市场还有何意义?因此我认为,通过扩容不可能解决创业板市盈率偏高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加强投资者教育。为什么市盈率这么高了,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以未来多少年盈利的预测为出发点,对它的高成长性赋予如此高的溢价,把这个泡沫吹得这么大的时候散民还会追高?这说明这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是不成熟的。代表公共利益的监管层不能只推创业板却忘了投资者加强教育这件事。如果很多散民都能冷静下来,那么机构投资者和单个散民之间的博弈就不会失衡到这个程度。总体来看,目前这件事做得非常不够,使得大量的散民飞蛾扑火。

  关于目前创业板的风险,我想主要有这样几个。第一个是鱼目混珠的风险。有一些股票即使勉强进入了创业板,但是它是不是符合证监会规定的两高六新的特征却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主营业务是农机资料的公司也在里头,这些公司很难说具有高科技含量。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滥竽充数公司太多,创业板的名称是不是名副其实就不好说了。

  第二个是现在讨论的创业板三高的风险,发行时的高市盈率、高溢价以及二级市场的高价格交易,包括高风险这种东西,这里面就是市盈率的高低,我想应该跟它的高成长性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企业三高里面只剩了一个高市盈率,而没有高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性,其中存在的风险肯定是很大的;如果它的高市盈率跟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能够相匹配,即使市盈率略微高一点也没关系。但是现在来看,这个定义是模糊的。

  第三个是创业板上市寻租的风险。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创业板制定了一个门槛,结果有些创业板特征不足的股票也能上市,有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股票却无法登陆创业板。这就是说看谁寻租的能力强,谁寻租的本事大,这样一种寻租的能力,导致创业板门槛能不能突破,最终的结果使创业板的门槛形同虚设。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什么呢?对于一些利益输送和寻租行为这类不正常的东西,就像刚才梁总说的,我们还得表示理解。当穷人只能对富人表示理解的时候,上升到制度层面其实是很糟糕的事情。

  第四是二级市场投机性扩容的风险,这个我就不说了。

  第五是监管的风险。在目前的这种制度安排下,即使创业板市场里面有比较疯狂的投机,即使存在利益机制不合理的寻租行为,监管层现在的监管能力到底能不能跟得上,监管的制度安排是否成熟?到现在为止创业板炒到今天的程度还没有什么人得到必要的惩罚,如果在香港市场或美国市场,恐怕被惩罚的人已经一大堆了,监管制度如果说无法作为或者作为不够,会给市场投资者以及整个市场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这样说监管层听了可能会不高兴,但是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第六是扩容导致市场变质的风险。如果创业板市场扩容过快,一个主板的公司分拆出来一块上了创业板,梁总说不用区分这个东西。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尽管我们没有必要强制把它区分开,但是一个企业在主板里面都没有把自己弄成微软,它从身上割下一块肉难道就能够变成微软?这是很有问题的。上市公司靠他圈的钱,圈一个项目,发现在A股上市融资不是那么容易,包括股票的定价也低,融资数量不能最大化,那我就玩变脸,挤到创业板里头去上市。这是什么概念呢?将来有一天你会发现,创业板根本就不是创业板了。所以说,如果没有必要区分的话,那么根本就没有必要人为设立A股市场、中小板和创业板。因为我们的中小板推出的时候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个融资平台,但是创业板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必要的制度安排。

  大家注意,有了A股市场和中小板市场,即使没有创业板,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如果一个企业有高科技含量和高成长性,那么我们在A股市场或者在中小板市场把它的融资条件放宽一点,只要把好发审关和甄别关,融资的问题同样可以解决。这样远比我们把一个市场拆成三个市场运作成本要低。尽管理论上来讲是这样,但是现实生活当中可能就不是这样,三个市场多好啊,我们监管层又搞了一个制度创新,又有了功绩对不对。这里面有一个风险,刚才有人说创业板的推出和监管层的初衷违背,其实我们很难说它违背不违背初衷。因为你要弄清楚它违背不违背初衷,首先必须得对监管层推出创业板的初衷是什么弄清楚。既然监管层的初衷是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的问题,而创业板又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唯一必不可少的方式,那么监管层的初衷就应该不在这儿。

  所以与其说这个是初衷,还不如说它是为了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为了促进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为了完善资本市场的体系等等,总之你都可以把它拔得很高。但是拔得很高的话,并不代表真正的初衷,按照监管层的初衷,你说他到底喜欢投机,还是不喜欢投机?

  现在的创业板这么疯狂,投机性很浓,你说监管层喜欢不喜欢投机,任何一个监管层的领导如果坐在这,都会说他希望创业板理性成长,不希望创业板过度投机;然而如果创业板推出以后大家都不投机,没有人买创业板的股票,监管层的功绩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必须让创业板火起来,这样无论是企业超募一点,还是券商包装过度一点,或者散民追涨一点,都是在给监管层脸上贴金的。因此,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悖论,监管层表面上看不喜欢投机,不投机实际上又不是监管层所希望的。所以你说他违背了还是没违背初衷其实很难说。从表面上说是违背了初衷,因为监管层的初衷似乎是不让创业板市场过度投机,但是监管层骨子里的东西是什么?如果创业板市场出来以后,投资者都不想到这个市场投机,这个市场是失败的,那么作为监管层我推出这个市场有什么意义?我的功绩在什么地方?所以监管层骨子里的东西跟他表面说的东西,就不完全是一回事。

  再比如说,创业板推出之初的时候说它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里程碑,是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的助力板,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助力器,是中国中小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高成长性的必要制度安排。都可以这样说,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把这些内容都加进来,创业板就承载了太高的期望。我的意思是说,对创业板不能期望太高。实际上,监管层对它的期望是过高了,普通投资者恨不得把它当做一夜爆富的投资工具。当大家的期望值过高时,创业板就容易变形。监管层希望在创业板推出之前,更多的是创业板未来的成长前景多好,但是对股民的风险提示其实是不够的。

  再有,投资者教育工作没有跟上,这才使很多投资者在开盘第一天大量追高,最后被深度套牢。由于单个投资者对创业板股票期望太高,觉得真的像有人说的画饼充饥那么高的成长性,大家都抢夺这块饼,没有抢到这个饼结果掉到了火坑里,这个时候才导致了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对创业板期望过高是会出现严重问题的。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现象,凡是提到股票市场的人,往往都把股票市场说得特别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中国股票市场在中国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个无可替代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比如说我们的股票的市值已经占到了GDP的多少多少,用这个强调股票市场的重要性,进而强调他个人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夸大了股票市场的作用,从而也就夸大了创业板的作用。什么概念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股票市场在经济体系里面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们不能用市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既然股票市场是一个融资机制,那就是说在100元的融资当中,通过股票市场解决多少,通过创业板解决多少,通过银行解决多少,这才能衡量股票市场的作用大小。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全世界证券市场最发达的国家,在美国的股票市场里面,通过股票市场解决的融资,在企业的外源融资当中只占9.2%,债权融资为35.5%,这些直接融资占的比重为44.7%,远远低于银行的间接融资,德国和日本的数据比美国还低,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又低,中国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这意味着,从为企业解决外源融资的角度来讲,股票市场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起的作用并不是像有些人夸大的这么大,创业板在A股市场里面又占一个小的份额,它起的作用更小。这就是说,我们现在对于创业板的作用远远夸大了,从而使市场出现了大量不规范的问题。

  最后我强调一点,随着年报推出,高分红、高派送的背后,实际上也是导致创业板过多投机的原因。确实,创业板具有高成长性,股本又小,如果从一开始就让它的股本迅速扩张,那么多少年以后,它有可能不给投资者分现金股利,只是送红股,对于填权效应的追逐有可能导致创业板的过度投机。对于监管层而言,创业板公司如此超募,股本如此之小,如果希望它还具有创业板的特征的话,就不应该让它高送配,应该让创业板公司多发现金股利。创业板公司从股民身上拿的钱用都没地方用,却把钱放到银行里赚利息,只给投资者送一个虚假的红股玩儿数字游戏,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

  在国外如果一个企业不发放现金股利却总是送红股,投资者会认为这个企业有可能缺乏足够的现金流,这只股票就有可能面临被投资者遭抛售的命运。一个创业板公司如果总是送红股而不发放现金股利,投资者就应该警惕这个上市公司是否真的有高成长性。当然,中国这个市场投机性比较强,应当另当别论。因为它总有一个填权效应存在,这是另外一码事,并不证明这个公司是业绩很好的上市公司。如果真正好的话,应该每年派发现金股利而不是送红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