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与奢侈的诱惑


  十年前还在上学的时候,有位开公司发了财的师兄向我们介绍经验时说道,公司就是赚钱。简单的说,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财务自由,而公司是一个专业化的组织,能以提供高效率的服务或高质廉价产品的方式,帮你尽快实现这个目的。今年中央电视台的财经频道接连推出专题片和图书--《公司的力量》和《华尔街》,却将公司上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试图透过近代世界范围内“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以观察其对经济、政治与国家的影响。

  与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社会不一样的是,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公司成为社会和个人主体的进程。在这个全新的组织结构中,信任、效率、革新、制度取代了以往的礼义廉耻,合理获取财富成为了最大的目标。但是,什么叫做合理,却无人能给出答案。华尔街的初衷是使得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而人性中的贪婪、疯狂、惊恐和崩溃,却使得增长成为了陷阱,诱惑成为了原动力。

  所以,“包容性增长”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话题。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的解释,包容性增长是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让更多人享受发展成果,兼顾效率与公平。按照以往的经验,只要是“增长”,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竞争--在《联想并购以后》中,作为民族企业龙头的联想,在收购IBM的PC部门后,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的“事业心”逐渐被“职业化”取代,发展机会和奖金福利成为了新联想人的关键词--从“与公司一起成长”到“公司不是你的家”,从去年的亏损裁员到今年的大幅盈利--“包容性增长”与“国际化”之后的阵痛还在继续较量之中。与此同时,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强力推荐的《未来企业之路》这本书中,IBM全球企业咨询负责人索尔?伯曼同全球超过1000位CEO、总经理以及公共部门和企业机构的高级主管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话和问卷统计及企业财务分析,描绘“未来企业”的蓝图--协同作战、资源整合、变革与创新将成为常态,无论国企、外企还是私企,做大之后都要防止“大企业病”。

  不难看出,“包容”是指面对弱势群体,而精英之间为“增长”的争夺,今后会更加惨烈。以往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对不对”,而企业家关注的则是“能不能”,而在“包容性增长”的时代,“价值观”这个中国的企业家比较陌生、甚至排斥的词,会成为一个行动准则而非“口号”。不久前出版的《价值观的力量》一书中,美国零售企业Ebay的前CEO梅格,现身说法,详述了自己是如何花了十年的时间将一个50人的小公司壮大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的巨无霸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零售行业中女性作为家庭主妇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以用户之间的信任作为商业根基,由此,企业家无需在道德上进行妥协,同样能取得商业成功与奇迹。这一点,对于“赚钱要赚有钱人的钱”和“房子不是为穷人盖的”房地产商来说,不亚于一剂清凉药,给虚火旺盛的奢侈品、收藏品和房地产市场敲响了警钟。

  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奢侈品市场。在《名牌至上:亚洲奢侈品狂热解密》中,奢侈品的诱惑成了中国进口市场增长的最大动力--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习惯逐渐淡去,名牌和奢侈品成为了身份和成功的标志,而很少有人将其作为浪费的代名词。这其中,除却贪官和公款消费之外,越来越多的“富二代”和“金领”阶层也将奢侈品当作首选。看来,经济高速增长后,“包容”与“和谐”已经被“先富起来的人”置之脑后,而由此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文素质的下降和公益观念的缺失,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内部矛盾的集中爆发,或许是未来社会危机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