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儿时家庭的贫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母给他取名叫高文化,就是想让他别象自己一样没文化。文化上了高中,觉出文化这个名字有点俗,再与高姓合在一起简直俗不可耐,就改名叫高文桦,文桦比文化多了些书卷气。他对这个高姓不是没有动过改的念头,何况小同学还不断拿他开玩笑,直接叫他高级文化。甚至有些同学搞恶做剧,故意拿一些难题去问他。开始文化没明白过来,就实话实说自己不会做,小同学就笑开了,你那高级文化是怎么高的?改叫低级文化吧。所以他就想连姓一起改,只是刚一出口就被父亲骂了个狗血淋头,不孝子孙,并说再胡言乱语就将他逐出高家,与他断绝关系。从此,高文化也就断了改姓的念头。只是高文桦没叫开,大都仍习惯叫他高文化,何况两个名字本身在发音上就没什么区别。他也算争气,从小成绩就比较好,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在他20岁那年考上大学,进入高等学府。只是毕业分配不算理想,做了一名中学教员,加之自己又喜欢涂涂写写,工作之余,渐渐与文化越走越近。
后来又渐渐发现只要与文化一搭边,这人就活的憋屈又窝囊,不说待遇不咋的,整个人在社会上的形象就差一大截,你看,在官场就有一句话叫做: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跟着宣传部,经常犯错误。在官场尚且如此,何况在职场中混呢。这种不争气的形象又会使待遇加速下滑,以至于就这么酸不溜湫,软软踏踏。走进课堂,连尊重教师这种职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再往社会上一放,就象脸上贴着标签一样显出那么一种不招人待见的穷酸像。就说教师工资吧,教育法明文规定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可是政府部门就能给你想出个理由偏偏低于公务员工资一大截。这不是明着政府在做违法的事吗?可是谁又能把政府怎么样?现在人们仍是挤扁了头去争当公务员,官本位思想何其严重?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深圳迅速崛起。曾有南方人教育孩子用“你不努力学习,将来让你去当公务员、做领导”之说,好象公务员一夜之间成熊市了,没过几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激增,据说有的地方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达500:1,这时人们才慌然大悟,原来一直坚挺的仍是公务员,前几年只是暂时现象,而且也只是极个别地区。现在年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走报考公务员之路,研究生、博士生也多来凑热闹。这到底是怎么了?国家不就是想招几个办事员吗?怎么会吸引这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就业机会少?还是公务员有着某种利益拉动?这不仅使他想起了隋朝出现、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的科举制度。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曾吸引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读书人前仆后继为考功名走上一条不归之路,为什么?因为考上了直接就当官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最低也是县处级的官(七品籽麻官吗),现在考公务员不也是为踏上仕途而努力的吗?考上公务员也只是个办事员而已,怎么就拥挤成这样?看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历史上曾把科举制度批判的体无完肤,认为它是摧残人性的吃人制度,现在为当一个办事员都如此煞费苦心,我真为我们的后代担心,也为斯文扫地感到痛心。中国,你把当官的捧得太高了!(瞧他的酸劲又出来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过去一旦考上则鸡犬升天,荣华富贵相伴终生,福及上下几辈,一辈子都有享不尽的福。现在是一旦考上公务员就有了当官做领导的机会,可以享受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的诱人代遇,工资薪水当然也很优厚,这和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状态何其相似?说好听了叫上进心,说不好听了叫投机心,劳动再也谈不上光荣了。工人叔叔成了下岗工人,充其量也只能在再就业上弄点什么,苟延残喘吧;农民伯伯沦落为农民工,出力流汗工资还没保障,谁还会去说劳动光荣?真成了坐办公的体面又舒服,当领导的地位加实惠。他不仅又想起了前几年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学校门前水火两重天》。大意是说,职专技校在每年暑期前后,毕业生供不应求,有大量工厂来招收技工,而且待遇也不错,学生往往没毕业就已经定好了单位。可是学校在高高兴兴送走一批毕业生的同时,却不得不为下一期的生源煞费苦心。因为招生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其中一位专家在谈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时说,家长学生宁可选择读高中上大学,也不愿意去上技校这是明智之举。因为技校读的再好,将来也不过是个工人,顶多是高级工人,大学毕业就是人才,是坐办公室搞管理、做设计的,孰好孰坏不是一目了然吗?不分配也没关系,这实在是鄙视劳动行业的典型。人们只是把上学作为一个跳板,所谓的知识根本改变不了命运,利用知识这个跳板来改变命运才是根本。这和科举制度有什么两样?那么科举制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制度呢?怎么会已经被取消这么多年了仍阴魂不散、时常附体呢?文化与从事文化行业主体的文化人什么时候变得低下不招人待见了呢?自己的名字就叫高文化,真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他决定查一查文化的根子。
他打开电脑,在百度里输入“科举制度”四个字,敲一下回车键,开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寻根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