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书记获鲁迅文学奖遭批,是喜还是悲?


1019,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公布,因诗集《向往温暖》获奖的湖北省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成为话题人物。他的诗作《徐帆》被网友翻出,因为口语化而被戏称为羊羔体。于是。本届鲁奖由羊羔体”“纪委书记”“官员诗人等关键词连缀成的一起网络热点事件,备受舆论关注,有人直指其评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多名诗人近日发表看法,称车延高的写法可以称之为青春期诗情的超期服役。(新华网(广州)2010-10-24

毋庸置疑,一个纪委书记能够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这的确是少有并且极为罕见的。由此,笔者是极其理解网友的起哄与调侃,因为官员和诗人交杂在一起,原本就是一件很招惹眼球的事情。特别是在这个普遍“仇官”的年代里,网友的怀疑更多成分上则是娱乐和围观。而对于诗人们的群起而攻之,笔者倒是感觉有点莫名其妙:难道官员就不能写出好的诗歌来?设若这次车延高不是纪委书记而仅仅就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他们还会有如此盛气凛人的姿态吗?难道,这个世界除了他们绝顶聪明之外,其余的都是门外汉、傻瓜?

什么事诗歌?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应该说,只要是具有这些特点的语言表达都应该叫做诗歌。既然如此,那么车延高作为一个狂热的文学青年,我们为什么要因为他的职务而去怀疑甚至扼杀他的文学热情呢?

或许车延高被网友翻出的诗作《徐帆》等的确很烂很羊羔,但专职诗人或已成为“大家”诗人的早期作品就一定很有水平很精品吗?文学评奖看的是入选作品而不是以前的“练笔”作品,况且还有评委们对作品的艺术性、艺术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其他诗人又有什么资格来拿人家儿时的习作来否定人家现今的艺术水准?

 凡是真正的诗人,必定是第一流的批评家。这句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是极其不赞同“官员很理性,所以不可能写出好诗歌”的说法的。其实,官员写诗的现象在中国并不少见,比如人苏轼、王安石、李白、杜甫他们都是做过官的,他们的诗歌不仅直抵了社会现实,而且还因为他们的存在而缔造一个空前的诗歌盛世。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笔者的观点是:既然古代的官员能够写出好诗来,现今的官员或许也能;既然古时的官员具有一定的情感表现欲望,现今的官员或许也有!

有人说,在我辈的眼里,诗歌和职务是并不矛盾的。的确如此,不管是作家,还是其它抒写文字的人,只要他们的内心包藏爱心,有良知,他们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作品来,就值得人们去尊敬。然而颇为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也好,诗人也好,似乎都一下子变得过于世俗起来,要么是缺乏灵感少了一些激情,要么是拿着一些卑劣的文字去欺骗世人,再要么就是违背自己初衷地为了某一个目的去抒写文字。设若不是这样,为何中国这么多的文学家、诗人,却总是不能让诺贝尔文学奖幸临华夏大地而让中华民族也“尊严”一回呢?!

事实上,包括1997年设立的鲁迅文学奖在内的所有文学奖项,每年揭晓时都会伴随有业内平淡和平庸的质疑之声,几乎伴每届的获奖名单都会让业内直呼意外。这是为什么?又反映出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设若说他们的质疑“暗箱操作”算是一个原因的话,那么“文人相轻”是否又从另外一个角度击中了其间的要害呢?

“文人相轻”或许也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特色吧。从每年文学奖的涛声一片到韩寒等文学小愤青挑衅老舍等人,中国的文坛似乎从来就没有平静过,而且吵的是异常热闹。而唯一能够留给读者和社会的,就是中国的文学精品越来越少了,诺贝尔文学奖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就在“多名诗人”对车延高获得鲁迅文学奖而愤愤不平、口水相加的时候,笔者突然感觉:一个官员能够静下心来写些诗歌,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件幸事,至少说明他还有爱心、良知和激情,至少他还没有退化到只知八股却不知文学为何物的悲凉境地,至少他要比那些躁动不安、总是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而自己却独独写不出精品的所谓的诗人更值得赞赏!

“写得不算最烂,是较烂,比较符合时代特征。”“如果车延高还写了一些不错的诗,那他肯定是很分裂的。”“真正的、好的作品几乎从来没有进入过鲁奖的视野。”“没必要在意一个假鲁迅之名的奖项。”——当诗人都陷落到了唯我独尊、把诗歌与职务混为一体,甚至吃不到葡萄偏说葡萄酸的境地时,我们着实混沌了,实在不晓得这是中国文学的进步、还是中国文学的悲哀!!!

(李吉明20101024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