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期民企跨国并购环境在变
——2010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高峰论坛(慈溪)讲演(之一)
赵 伟 (浙江大学)
1. 引言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应论坛主办方邀请,在这里把我本人关于企业国际化,尤其是关于民营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并购的研究与思考跟大家交流交流。我是个学者,学者还是要强调理论的。这跟前面主讲人的看法略有不同。这个世界上你若没有理论,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欺骗,理论可以使你的眼光有穿透力。比如作为企业经营者,做企业,做并购的时候,要信奉一条原理: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当你买这家企业的时候,你必须问一下,人家为什么要把企业卖掉,它是否是个包袱,我拿到后的风险是什么?这是有一定理论修养的人的思维定式。当然低手往往将理论挂在嘴皮子上,高手则身体力行,这方面我非常欣赏金庸武侠小说的一句话:“手中无剑,心中有剑”。高手就是这样,看上去没理论,实际上心中的道行很深。
2.跨国并购:看点后面的冷思考
目前跨国并购有很多看点,我这里将其分为全球看点和围绕中国的看点。全球看点有这样一些:
-- 国际权威机构普遍看好今后几年跨国并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全球跨国并购将重新趋于活跃。
-- 新一轮并购热潮将在发达经济体与BMICS之间展开。
-- 75%以上的并购将发生在亚太地区。
-- 金砖四国(BRICS)将成为最活跃的跨国并购发起者,中国、印度风头最劲。
围绕中国企业国际化和跨国并购的看点也有如下一些:
--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正在掀起热潮,许多人将其与80年代日本相比;
--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的数据:2010年前9个月,中国企业跨国M&A交易额$740亿,排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美国是3000多亿美元!
-- 吉利并购沃尔沃标志着中国民企并购的里程碑。历史地来看,浙江民营企业乃至中国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浙江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是90年代的万向并购,虽然小,但是民营企业在跨国并购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这次的吉利并购沃尔沃是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属于“蛇吞象”式的。
这些看点后面,需要冷静思考,得画一些问号。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面对跨国并购的重新活跃,中国经济及中国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前面讲演者说跨国并购完全靠机遇,无须事先准备,我不敢苟同这种看法。我以为任何成功的并购,都须充分准备。以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为例,福特曾遭到美国国内外许多人的质疑,美国很多人在质疑,为什么把沃尔沃这样的大品牌卖给了吉利这样一个中国的民营小企业?福特总裁回应说,把沃尔沃卖给吉利我放心,第一,吉利有能力依托中国市场把沃尔沃经营好,第二,吉利经营团队有能力把沃尔沃带出困境!打个比方,老丈人要把女儿嫁给一位小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想,你行不行啊?吉利的李书福盯了沃尔沃多年,吉利在中国市场上也是经历了多年磨难才闯荡出来的。看起来他像个“穷小子”,要来娶沃尔沃这个“富家公主”,实际上他底气很足。很多老板看吉利去并购,也想学着去并购,问题是,你有没有准备好啊?
与此关联的问题是,全球热潮多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并购热潮?中国并购热潮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成功?中国企业准备好了吗?中国有多少企业可与日本80年代企业相媲美?吉利案例可以复制吗?民企并购,多少属于“走出去”?多少属于“跑出去”?
还有,就民营企业“走出去”来看,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有多少企业是“走出去”的?又有多少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是“跑出去”的?“走出去”与“跑出去”虽一字之差,但涵义大不相同。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多半是对国内经营环境失去信心的表现。客观地来分析,前面提到的今年以来的700多亿美金并购中,多半可能带有“跑出去”倾向,说白了是有资本外逃迹象。
这是我讲的第一点看法。
3. “后危机”期世界经济大势与民企跨国并购环境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多半是内外经济环境所促成,因此须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
先谈谈后危机期国际经济环境。去年甚至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我们还很难肯定危机是否过去,因而“后危机”是否降临。现在回头来看,世界经济的确到了后危机时期。美国权威的NBER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都宣布,确认这一轮的经济衰退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已经增长了一年,虽然增长的起落很大,但这一轮的经济周期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说是“后危机”时期了。
“后危机”来得似乎有些突然。大家相信,在2008年底甚到09年初的时候,财经界许多人讲得都很玄,说那时世界经济仅仅是秋天,冬天还没有来临。现在看来,比那时更糟糕的经济并未显现。不知不觉间到了“后危机”,来得确有些突然,我称其为“超预期”。后危机降临最突出的标志,是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系统的起死回生。曾几何时,当金融风暴袭来的时候,其气势被称为“金融海啸”,商业银行陷入空前灾难之中,犹如末日来临。然而未曾料到,其“起死回生”也来得这样快。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要数美国花旗银行。2008年底到09年初,这家银行负债累累,不得不靠美国政府的救助基金度日,然而不到一年时间,既已扭亏为盈。别的大点的商业银行情形也在迅速改善,纷纷要求提前归还政府救助基金,挣脱所谓“金手铐”。当然现在的问题是,商业银行的财务危机转嫁给了政府,政府赤字累累。但由于商业银行系统稳住了,企业融资就容易多了。对企业无疑是巨大的利好!
“后危机”期的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走势将是走走停停的,像2001-2008年的那种持续增长很难发生,因为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现在是看不到新的可持续的增支撑点。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说过,过去30年的美国与世界经济,大体上是靠了一个个生而又破的泡沫来支撑的,80年代靠了里根减税形成的“廉价货币”泡沫,90年代靠了“新经济”泡沫,2001-08年靠了资产泡沫。现在的新泡沫在哪里?尚未看到。我感到西方政客及财经大鳄们似乎在联手鼓动“中国泡沫”,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上当啊!
在我看来,“后危机”期世界经济格局,大体上可称之为一个“分层的3G”格局。说具体点是分三个层次的集团与集团互动:
第一个层次叫做G20。G20即20国集团,由全球19个最大的经济体加上一个“壳”所构成,这个“壳”就是欧盟。G20在起什么作用呢?制定全球经济规则,全球金融规则,实施全球金融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二个层次有两个“G”,分别为“G7”和“G4”。G7即西方7国集团,G4即“金砖四国”。这是目前全球经济的彼此可以抗衡的两股力量。大家或许注意到,每次G20开会之前,这两个分立的集团先各自开会。其中G7有时会拉上俄罗斯参加,号称“G8”,但俄罗斯在G7发挥作用师范有限,它的真正归属是BRICS。这11个国家,每个GDP都超过1万亿美金,因此被称作“万亿美元俱乐部”!“后危机”期世界经济走势,大体上取决于这两股力量的互动。
第三个层次多半是给“忽悠”出来的,这便是“G2”,即中国和美国。G20每次高峰会议,中美领导人会谈最引人注目,有媒体“戏称”为G2(“两国集团”)。有些揶揄性质,然而现在看来,中美两国对话机制越来越重要!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世界经济的失衡,集中体现在中美两大经济体身上:美国是最大的赤字国,中国是最大的盈余国。两国互动的贸易政策、汇率博弈,在在都牵动着全球经济界与企业界的神经。别的不说,加入中美两个因汇率较真引发贸易战,影响将波及世界贸易体制。
上述分层的3G框架下,中国似乎给盯牢了?换句话说,在“后危机”时段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聚焦点落在了中、美两大经济体身上,中国被“盯牢”了。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国际社会大小不一的反应,这也隐藏着诸多麻烦!比如近年流行的现象是,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跌价!就是给“盯牢”后所引出的麻烦!
(据录音整理,未完待续)
(此系赵伟教授在“2010中国企业国际并购高峰论坛”(浙江慈溪)上的讲演,相关网站及报道见:http://www.zjsr.com/news/42099.htm ;http://www.maoshan118.cn/zt/binggou/ )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