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个世界观是有起源的。跟大多数国人一样,面对英语,总感难学棘手,即便每日常读,效果依旧低下。直到有一次,在我沉下心来系统学习了英语语法之后,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英文的一切语句不过是5大基本句型的延伸或变形。这个发现使我相信,世界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建立在一个基本构架上的,抓住这个构架,世界任何事物都将可能以信息的形式被我们吸入人体,以密码的形式存于个人基因当中。
为验证我这个思想的正误,我又在英语单词上做了一些实验。跟语法学习一样,我相信在不了解基本的语句构成时,盲目或直接学习其他语法只会使人大脑产生紊乱现象,同理类推,如果方法不当,单词的记忆过程一样会出现这种情况。正如古人所述:万物有规,若不寻矩,祸之根源。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我开始在百度上搜索英语单词的构成原则。通过百度,我得知英语单词也是有它自身的构成原则的,即英语单词是字根,前缀和后缀的结合。而字根大体可能相当于中国汉字的实义字,具有实义效果;前缀就相当于汉字的虚义字(个人理解是部首),只说明字体和实义字的源源;后缀就是说明字的词性,比如这个单词究竟是名词,是动词,抑或是形容词副词,等等。
我将这个发现拿到了一个专业英语论坛中去验证,把一个极为复杂的单词ad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放在了一个专业QQ英语群中,经过询问,这么复杂的一个单词其实不过是由一个简单词根st的延伸,把握好对词根含义,然后再对其前后缀进行逐步推理,演化,此单词词义完全可以轻松得知。再比如:misunderstanding这个词,其词根也只是stand这么一个简单的词义,再加上前缀逐步完成。
依据这个规律,我相信文章也有其自身的运转规律,就象学习汉字,哪个国人不是先通过对拼音基础的掌握,从而学会大量汉字的?但遗憾的是,就文章而言,它的规律目前并未被我看出,所以现在想就此问题,向专业写作人士进行咨询,虚心求教。
(我的困惑:我不知道文章是如何扩展出来的。根据六要素,新闻标题是怎么构成的,我总感觉,标题背后存有一种思考的智慧,是文章创作的原始动力。再由标题进行问题扩展成段落(主题句),段落(主题句)延伸成篇章。不同的只是表现结构。)
由于我写作基础薄弱,几乎为零,所以, 从我起步时的字不成句到现在这个认识或信念的形成与萌生,我的写作经历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一个是随性发挥阶段;一个是换位思考阶段;一个是寻求扩展方式阶段。
随性发挥阶段。有人说“文无定法”,一切文章皆是手写我心。我按照这个思维方式进行写作,后来发现我面对纸张竟然言语搪塞。我不知道我该怎样将这个故事说出来。那时的我总觉得完全说清一件事非常困难,因为我要将每个人的对话,每个人的表情一一记录下来。因为他不象生活中的两个人的对话,有来有往;反而更多的象是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下进行演讲,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后来我意识到:文无定法并不意味文章没有法则,它还是遵循某种规律的,只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随性的。假使文章真的没有任何法则(规律),那我想这个世界里的文章大概就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这句话更不会出现;如果文章真没有任何法则(规律),这个世界可能将不再具有文字工作者,因为根据《经济学》中的科学断定,这个世界存在赌徒,但每日都怀赌博心理的赌徒几乎不存在。
处于这个认识,我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换位思考阶段。这个阶段很有意思。我曾听一个人这样说过:“做记者的,脑海中一定要有问题,因为所有文章都是作者与读者间的交流,作者在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疑问!”他的这句话使我完全信服。我开始尝试用这种方式去阅读文章。
说来奇怪,为了探寻究竟,那时的我看了多篇报道,感觉文章好象还真是那回事,是作者对读者作出的可能性问题的回答。在文章的每一段的背后,都好象隐藏着作者听当时人陈述事件过程时,他所产生的一种疑问。同时我在阅读卢梭<法>《忏悔录》时,书页上也曾写过这样类似的语句。“亲爱的读者,在读此地的时候你或许会问……”,这样的句子还不止出现过一次。
事实胜于雄辩,我信赖了这种说法,所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我总会在写作前思考,我要写给谁,他对我阐述的内容会产生哪些疑问。但不幸再度发生,我不是读者,完全想象不出作者可能会问哪些东西,并常会在写作时,内心突然产生读者是否会问另外一个问题的思想心里。这种方式使我脑子越想越混乱,直到我无法再往下进行。结果仍是静坐多时,片纸无字。
说句实情,那时的我已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作为中国人,我无法用自己祖国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一种多大的耻辱? 除此之外,别人在阅读过我的文章之后,“不知道作者说什么或要表达什么。”的一致评价更使我苦不堪言,羞耻难忍。
“文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谁能告诉我?!”我向自己内心不断地发出这样撕心裂腹的追问。我的思绪进入灰色阶段。我再不敢动笔,我语言能力几乎完全丧尽。我认识到自己基本功底的薄弱,甚至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我也意识到,我阅读文章所要花去的时间,至少是别人的5倍还要多。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我简直弱小到了极点。
为了习好文字,我又开始了新的探路。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扩展阶段。为了写好文章,我先从句子学起,重新看了语法知识,克服写句子的恐惧。
“腹中有书气自华。”不错的,通过语法知识的补习,我再不用担心自己会写出不合语法的句子,不担心补语和状语的本末倒置,至少,相对文章而言,写句子时我产生了一种自信。
这自信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基本功松软是致我“丧命”的不二法门。
为了追寻理想中的信念,针对文章写作,我开始了新的猜测。
《天龙八部》,金庸著名武侠小说之一,我少年喜好的一部电视剧成了我的猜测实验品,我推想着作者在写作时,一定是先以一个人的视角去写的,然后再以段誉的视角去写,接着用虚竹的视角去写,否则,我估计每个人之间的对话,足以把作者搞的头昏脑胀。所以,读书时我也极力这么读,先以一个人的视角进入故事。这种读法使我想起,《三国演义》中描绘破解诸葛亮“八阵图”中的军事战法。
不幸的是,这个路子我依然没有走通。读书时,两个相同的地点中间会插入好多段落,正是这些段落的插入使我无法完成原有的推测,因为我不知道中间插入的这些事情又是怎么组成的。猜想宣告失败。
过了一阵儿子,我又开始了新的猜测。
一天清晨,我刚刚睁开双眼,我竟然清楚地记得,在梦中我推测文章的写作过程。
梦中,我梦见文章开头第一段,其实就是对6大基本要素中的主要要素进行陈述,再往下就是这些要素的延伸,比如地点周围的情况,当时周围人员的状况。
我很信赖这种说法,但我最终还是有些迷惑,因为我找不到写作的重点,找不到应有的路径。
我依旧迷茫着。
针对这种迷茫状况,我曾对自己做过反思,追忆过我的大学年代(因为我高考语文成绩是110分),我想通过对上学时行为的拷问知道,形成我这种结局的原因。我是否因贪玩而荒废学业?我是否丧失良心,因贪恋红尘恋景导致我丧失回报父母的能力,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没有人能够解答。我清楚地知道。”当我翻开大学从图书馆抄来的资料时,我知道曾经的我,不是一个疯恋红尘的孩子;当我翻开自己手抄的剪报本时,我知道曾经的我,不是一个贪玩疯傻嬉戏的;当我遇到挫折或思考事件时,我脑海会迅速回忆起大学时读过的书籍,了解过的相关理论,我知道曾经的我,在大学里勤工俭学时,也不是一个不读书的孩子;当我与人交流,能够清晰回忆起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语句时,我知道曾经的我,即便在勤工俭学之外,我依然是读书的;当我行至街头,嘴中偶然冒出一两句鲜为人知的诗句时,我知道曾经的我,不是不热爱文学的;当我无意间翻起大学时的文字时,我知道曾经的我,不是不知道奋进的;我知道,知道的我已经不想再知道了……
…… ……
…… ……
“路都是人走的。”我不想抱怨什么,只想在对过去的总结中找到些什么,就象现在的我,不想知道,是谁造成了我基础的丧失,只愿知道我怎样才能一步步弥补曾经丢失的基础,借用一位网络名叫夜倾城的作家在《话说,我又找到一篇。我很HAPPY地给它起名曰》里说过的一句话“作家不靠灵感写作,正如,千万年来,女性们不靠爱情结合。”所以,脚踏实地比沽名抱怨好的多。
同时,我还记得, 电影《功夫之王》中有一句台词:这个世界一切都是充满功夫的。“功夫,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得到完善。、功夫是一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学问。功夫存于乐师之手,也存于诗人的字里行间,它能让王者动容,使万物由有形转入无形。无论怎样,功夫都必须牢固根基,待苦练成形之后,方能摆脱原有束缚,自成一体,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纯然境地。”这句话成了我坚信的人生信念。
我之所以阐述以上内容是因为我的确想写好文章,我清楚意识到,文章其实就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探秘,在某种思考模式下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当然这种思考模式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某些因素的重新排列和组合,跟码文字的游戏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