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是导致居民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明显偏低,导致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同时,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既影响社会稳定,也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突出原因。
1.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明显偏低,消费能力不足
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在此期间,统计口径调整,2004年我国收入法GDP核算中对“个体经济业主收入”的统计发生了变化,2004年之前其计入劳动者报酬,2004年之后其被计入营业盈余。但2004年前数据口径一致时,也呈持续下降态势。,是造成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同时,近年来我国储蓄率仍在持续上升,其中居民储蓄率上升幅度很小,主要是企业储蓄上升的结果。企业储蓄率1992年为13.3%,近年超过20%。可以说,对于当前居民消费相对不足问题,一定程度上不是消费相对少了,而是收入水平相对下降了。
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当前水平。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57%之间,比我国2007年39.7%的水平高约10~17个百分点。就特定发展阶段看,国际经验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业化加速推进,特别是重化工业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会相对偏低,并伴有少数年份下降,但持续下降现象少见。例如,日本,韩国在其重化工业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也曾出现过低于40%的年份,但没有出现过长期持续下降(表3.12和图3.3)。二是无论是老牌英美工业化国家,还是二战后的工业化国家,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始终是各要素中占比最高的,而且工业化进程中该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并随工业化完成而趋于稳定。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一定程度是发展阶段的体现,但自1995年以来的持续下降问题却不能简单用发展阶段解释。
按产业细分看,从1997~2007年10年间,只有农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分别提高了2.5和9.6个百分点,17行业中其他15个行业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则不同幅度都下降了,大多数服务业也十分明显。这说明,我国当前劳动者报酬下降问题,不是简单用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比例提高所能够解释,而是劳动要素分配在产业中的地位普遍下降了。
2.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抑制消费
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既影响社会稳定,也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突出原因。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城乡消费差距呈拉大趋势。
我国政府近年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并未得到根本扭转。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到1995年上升为2.71倍,2007年达到3.33倍的高位,2008年略有下降但仍达到3.31倍。从分组数据看,2008年城镇居民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户的5.7倍,农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户的7.5倍,而城镇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是农村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23.1倍。另外,从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看,农村和城镇各自的基尼系虽然近年都有所上升,但均低于0.4的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基尼系数。这都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反映到消费领域则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拉大趋势。
第二,行业间收入差距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差异不大,最高与最低之比为1.8倍。随后呈逐步扩大趋势,2000年达到2.63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垄断因素造成的。
第三,二次分配未发挥应有的收入调节效果。从二次分配结果看,收入调节主要表现为企业收入向政府部门的转移,居民初次分配收入与最终可支配收入比较变化不大,居民部门收入状况没有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基尼系数仍在上升,1990~2007年基尼系数从0.35上升到0.47。最高20%的收入组所占收入相当于最低20%收入组的8.3倍。这说明二次分配既没有在总量上改善居民部门的收入状况,也没有在结构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差距拉大的速度。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差距扩大,高收入者消费意愿不足,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足,必然影响整体消费的增长。
【摘自《十二五发展十二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