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中国 感动世博
——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
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圆满落幕
李东星
汇聚了当代中国画坛精品力作的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9月28日在上海浦东展览馆隆重开幕,10月8日圆满落幕,引起各方好评。
此次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北京易阳博展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和上海艺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筹备历时3个月,凝结了策划人和组织者的智慧与汗水,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国画大家们的鼎力支持。展览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展示形式和整齐的画家阵容亮相上海,给世博会和国际艺术节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大家云集 精品荟萃
展览有老中青三代共101位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192件。其中既有孙其峰、黄永玉、方增先、周韶华、韩羽、刘文西、袁运甫等享誉画坛的前辈艺术家,也有以刘大为、冯远、王明明、潘公凯、施大畏、龙瑞、杨晓阳、郭全忠、卓鹤君、韩硕、卢禹舜、张江舟、田黎明、梁占岩等为代表的驰骋画坛多年的中坚力量。参展艺术家秉承了中国绘画绵延深厚的写意传统,以当代的笔墨表现形式开创出具有时代面貌的写意精神,所展出的中国画佳作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既有水墨淋漓、浑然天成的山水,也有点划生动、笔简意赅的人物,更有墨色交融、恣肆重彩的花卉,大写意的奔放、小写意的婉转在他们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呈现当代艺术家写意探索与水墨实验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文化视觉的饕餮盛宴。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当代美术界难得一遇的重量级集体展示,代表了当今中国画创作的最高水准和整体面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与其他展览不同,此次展览放开了对参展作品的各种限制,是尊重作者、尊重艺术规律的大胆尝试,使一批观众难得一见的作品得以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参展的作品大多是艺术家们的新作,代表了艺术家们的最新成果,这在提升展览品位和质量的同时,也成为此次展览的一个重要亮点。
展览不仅展出了当代的名家力作,还展出了古代经典彩陶、岩画、玉器、青铜、雕塑、绘画作品的图片资料和历史资料,试图在呈现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梳理写意精神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脉线索,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创意新颖 形式独特
本次展览的开幕式非常有特色。在震天的锣鼓声中,川剧名角首先登台,表演变脸绝技等具有写意特色的节目,并与现场的嘉宾反复互动。接着,由刘文西、龙瑞等知名艺术家陆续上台在准备好的标志牌上共同拼出“写意中国”标识图案后,背景自动徐徐向两边拉开,亮出草书书写的主题“写意中国”,随即缤纷绚丽的烟火升起,欢声阵阵……启幕方式独具匠心。展厅外一色中国红强烈炫目,展厅内一派青砖灰色。展厅内设计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走进展厅,首先是深沉写意的古琴声响起,观众随即安静,灯光渐亮处,展现写意画千年历史,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展厅入口处,布置了巨幅投影设备和不断变幻的可触摸视频设备,动静结合,增加了展览的历史性。顶篷框架结构设计和富于节奏感的灯箱造型以及灰色的布面展墙,自成一派简洁、隽雅、清新的风格,使整个展馆显得气势恢宏,深沉文雅。古典的几案、桌椅、廊柱,古琴演奏,在充分艺术化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中国写意画的艺术感染力。
展览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和广大上海市民前往参观,观众不仅对中国画独特的魅力表现出极大兴趣,其新颖的布展方式也受到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有很多观众反复参观。
梳理历史 引人入胜
本次展览除了大家云集、阵容整齐外,还突破了一般展览只展示作品的局限。第一部分深入研究了中国几千年的写意画史,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以创作研究为中心,尤其以促进中国艺术精神的弘扬、促进当代艺术发展为明确指向,从岩画、彩陶、玉器、青铜、墓室壁画、石刻雕塑、绢画、纸本绘画,历时几千年,直至宋以后明确出现“写意画”概念,而经元、明、清到当代张仃、吴冠中为止,以图板图文并茂进行展示和以超大屏幕滚动展示历史经典作品,伴以古琴声韵引导和文房四宝的同台展出陈列,使观众身临其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写意画史的知识熏陶。
第二部分分两个展厅展示了大师系列和中青年实力派名家的原作。青砖深灰色的展墙并不固定,随着观众的走动有些微动感,地面留有松动流线型波纹,每幅作品单灯聚光,黑白灰分明的展场高雅凝重,自动翻页的电子展台和流动水墨的灯箱更是给展览增添了十足的写意氛围,显得庄严神秘。所有观众进入展场后都自觉保持安静,表达对画家和作品的尊敬。
细致筹备 行动干练
国家画院作为此次展览的主办单位,专门成立了展览组委会,院长杨晓阳,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副院长张晓凌、张江舟等院领导亲自挂帅;聘请刘大为、施大畏、田黎明等和众多专家组成艺委会,多方征求意见,博采众长,探索更好的展示方式;国家画院重大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展览的策划与前期工作。在明确了展览的主旨后,迅速出台实施方案,展览策划、作者评选、作品数量、征集方式、展场选择、布展形式、宣传方式、画册出版以及各个具体环节的设计等都有详细的规划。
时间紧、任务重,仅有5人的重大项目办公室,在吸取“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的经验基础上,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前后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不叫苦不喊累,从想尽办法和各地被邀请的画家取得联络,到收件时逐一核对每件收到的作品,进行认真登记、分类、装裱、翻拍,以及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整理、翻译等,大家齐心协力,行动迅速,效率极高,工作开展得紧锣密鼓、井然有序,为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品运输过程中程序非常严格细致,所有的作品都购买了保险,所有的程序设定都在监控之下,所有的交接手续都非常严格。
主题明确 传递精神
展览组委会主任、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特别为画集作序,阐述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和价值。他说,举办“写意中国”画展的初衷是“以研究的态度使大家正视中国美术中难度最大、周期最长、最符合艺术本质、最涉及艺术本体建设然而在理论上最需要澄清的问题,如能引起画界的重视,想必会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借鉴学习很重要,但坚持自己的优秀传统也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担当”。
文化部对展览的筹备工作支持力度大,指示明确,措施具体。国家画院领导和组委会成员倾力投入。受邀作者积极响应,保证了筹展工作顺利进行。
7月29日和9月20日,在国家画院美术馆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新闻会议厅先后举行了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新闻发布会,100多家知名媒体的记者参加了发布会。
杨晓阳表示,作为“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头戏,中国国家画院适时组织推出“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无疑对中国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目的就是想通过不同画家的作品传达出中国画的精髓——写意精神。参展作品从语言结构、形式特征等方面基本表现出了当代中国绘画所具备的民族性的审美特色和中国文化情结。画展以一种独有的言说方式,意写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与理想。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已成为世博期间上海地区的又一项文化盛事。
宣传得力 合力聚焦
由纪连彬牵头的艺术信息中心与中央、地方各大综合媒体和专业媒体配合默契、协调灵活,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全程报道展览从启动至开幕、闭幕的全过程。通过消息、通讯、专访、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以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理念,认真做好展览报道,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各专业媒体以专题和评论等方式对展览进行深度报道和后续宣传,凸显“写意中国”的活动主题。
在网络宣传方面,在指定网络媒体新闻专栏跟踪报道展览进展情况,相关机构、领导、社会名流对展览的关注与评价信息,并对后期相关活动进行跟踪报道。
平面宣传方面,在展览举办过程中,对于新闻发布会和展览开幕式,组织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和北京市媒体在会场进行现场采访报道。《中国文化报》、《中国美术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以及《美术》、《美术观察》、《中国国家美术》、《荣宝斋》、《东方美术》、《中国美术家通讯》等平面媒体及时跟踪报道活动进展。
网站、摄影和录像小组各司其职,不仅对整个活动全程做充分的报道,并且对艺委会的主要专家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院长方增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顾问、本次大展艺委会主任刘大为,“写意中国”展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写意中国”展艺委会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等进行了专访。
深入研讨 意义深远
展览开幕后,组委会组织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参展艺术家积极发言,一致认为第1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是一次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推进文化创新的展览。是一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示艺术成果,引领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的展览。
“写意中国”展览的举办,初衷是试图打破以往的展览只有展示没有研究的状况,并以研究的态度探讨“写意”的内涵与精髓,200多年来,以西方写实、抽象主义代替中国标准,这缘于中华民族在经济落后的时代误以为自己的文化也落后。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此次展览能够在中国画坛和艺术界引起关注,必将对中国当代美术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扶持力度,中国美术的发展也进入了难得一遇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当代艺术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创造中国风格,凝聚中国精神,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形象,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同时这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当务之急。
在这个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重提“写意”,正是因为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无法代替的重要意义。对中国艺术而言,“写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一种境界,这在中华民族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都有充分体现。一个时期以来,受西方诸多艺术流派的影响,制作风、装饰风横行中国画坛,而中国绘画最为精髓的优秀传统则被视为糟粕而丢弃,这令人扼腕痛惜。可以说,“写意”是中国文脉绵延数千年而不断的重要内因。
放眼世界,任何一门优秀的艺术无不充满着写意精神。“写意”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借此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出契机,希望通过与来自世界各地优秀艺术家的互动交流,将中国的写意精神与理念推向海外,真正在国际艺术领域产生影响。
此次邀请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同于一般性的绘画展示,而是一次具有学理性研究价值的专题展览,甄选出的中国画作品围绕“写意中国”的展览主题,在呈现当代中国画写意价值和成就的同时,也是对贯穿于中国数千年艺术传统中的写意精神的整体梳理与呈现。
此次展览从构思来讲,以各地推荐和艺委会提名相结合的学术展所推出的学术成果,将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中国画在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有新的不断的创造,对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进艺术创新,繁荣中国画创作均起到推动作用。
作为当代中国画坛一次重量级的整体亮相,此次邀请展堪称中国画坛创作实力的集中展示,不仅是近年来我国中国画创作的优秀成果,也表达出艺术家们对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敬意。(原载于《中国文化报》2010年10月15日)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少华参观展览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与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著名艺术家刘文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参观展览。
展览组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致辞
开幕式现场
展览开幕式上川剧名角现场表演
“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学术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