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的、个人英雄式的追求技术发明时代,已经远去了。所以,完全不必到上海世博会上来寻求所谓技术上的震撼。世博会当然有震撼,但这种震撼主要还是理念上和制度上的重塑与冲击。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 宾:诸大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国庆(陕西民营企业家)
支玲琳:放下手头工作,亲赴上海“拼博”一个半月,看遍所有场馆,写了100多篇参观笔记,您也因此被称为观博“第一牛人” 。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世博会吸引您看遍全部的是什么?
王国庆:这一个多月可以说是世博之旅,所有场馆无一遗漏,我都走遍了。第一感觉,就是震撼。虽然我们一直在说地球、城市和环境所面临的危机,但只有走进地球生命馆,我才第一次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了危机的迫在眉睫:环境危机,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到来。所以这40多天来,可以说我是带着问题,怀着紧迫感在看世博。
支玲琳:很多人观博是冲着热门馆、 4D电影而去,那么您世博主要看什么呢?
王国庆: 在美好城市的实践上,欧盟国家走在前列。这里面固然有经济发展程度的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理念的区别。我们一些地方往往只能喊出苍白空洞的口号, “人文××、绿色××”,动辄就是美好山川,先贤、文物与历史……须知,美好河山是自然所赐,精美文物是先人所留。关键是面对现在,我们能够拿出怎样切实可行的城市理念来,这是当前比较欠缺的。
在德国、瑞典这些欧洲国家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卓越的理念。变拆除为改装,房子倒下去的地方要成为新的风景线,对于我们这些已经见惯城市大拆大建的人来说,是全新的理念冲击。再者,就是立法。比如,没有经过能源再生利用的,一律不得开工;没有采用环保设备的,不允许项目上马。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理念先行,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先导,但任何充满智慧的城市解决方案,也只有得到制度的保障之后,才能落到实处。
世博会传递给我们的精彩创意和智慧方案层出不穷,与其亦步亦趋地照搬,还不如琢磨人家背后的理念。世博会好看、好玩的地方不少,但我认为,政府官员、企业家还是应该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看世博会。(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