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政策成了房价上涨助推器


调控政策成了房价上涨助推器
        
    
    上海房管局一官员对媒体表示,上海肯定是“试点征收房产税的城市”,先试点再推广全国,但征收房产税不是为了降低房价。——之于房产税,这个官员说了实话。近日,上海市市长韩正也说了句实话。韩市长在国际企业家咨询会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上海房地产调控新政时说,房地产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
   
    韩市长实际点明了此轮房地产调控的实质。自4月中旬新“国十条”颁布直至最近的“新五条”,地产调控的确不能仅以经济问题视之,或言,地产调控的短期目标,就是意在缓解社会矛盾,尽可能地化解公众对于房价飞涨的不满。
   
    正是因由此种目的,此轮地产调控政策的设计,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相比于金融危机之前重在收紧地产商资金链条,以促使地产商尽快供应,4月的新“国十条”将打击落点放在了抑制投机炒作等需求上面,试图依靠缩短金融杠杆以及增加交易成本,压制需求方的炒作要求。9月29日出台的“新五条”则更进一步,就连出台的时间点都充满刻意为之的意味。而近期各地纷纷出台的“限购”,市场信号极其明确,政策的弹性空间也相对减少,显示出急于与中央调控政策保持一致的政治姿态。
   
    这种应急式的调控政策当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其显而易见的致命缺陷在于,强力压制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举。经济学基本的供需平衡不解决,压制乃至“限购”,能够使得需求延后,却不会使之消失。股市有所谓“跌下去有多深弹起来就有多高”的说法,而之于房市,2009年初以来的上涨足以给人刻骨铭心的感受。
   
    着眼于当前的实用主义有用,却终究不堪大用,其根源,就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主流的认识,坚持认为投机炒作不是真实的需求,更不具合理性。完全忽视投资渠道狭窄,人们对资产保值增值愿望强烈的客观现实。而一味围追堵截的后果,则是愈加强化了房价将更加上涨的预期,使得调控结果初衷背道而驰。近日,《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房地产企业住宅销售排行榜》发布,前20位的房企销售业绩都比上半年有明显增长。万科以近700亿的销售金额蝉联销售额榜首,恒大以597万平方米的销售面积位居成交面积第一位,保利地产第三季度销售相当于前半年的业绩总额。与此相印证的则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土地市场相当火爆,纳入统计的30个城市前三个季度累计卖地8922.85亿元,与去年同期的5292.48亿元相比,增长了68.59%,增幅超过100%的城市就有14个。
   
    为何会越调越涨?完全缘由供需失去了基本平衡。据报道,尽管土地市场火爆,但不少城市完成全年供地计划依然有难度。中原地产数据显示,截至9月初,北京市仅完成全年2500公顷供地计划的26%。上海完成全年计划的74%,广州和深圳分别完成18%和33%。而与之相对应,调控政策则落入越涨越调的尴尬境地。为了平息民怨,以强力压制需求的释放,甚至不惜伤及初次置业这样官方认可的合理需求。不妨说,当前急于将房价上涨势头打下来的调控政策,其实更加强化了人们的涨价预期。调控政策已经尴尬地成为涨价的助推剂。
   
    由此,在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下,对于所谓的“二次调控”,很难给予乐观的判断。同理,就算是引而不发时刻让人产生联想的房产税,也无法见到群众喜闻乐见的结果。正如上海房管局那位官员所说,房产税并不是意在降低房价。在目前的情况下,房产税一旦出台,恐怕不仅降不了房价,反而会助推房价更加上涨。供需一旦失衡,成本转移绝不困难。
   
    20101012《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