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时代:简洁主义的到来
古清生
单调不是寂寞
翻开世界汽车史,不由的会有一种发现,那便是汽车的品牌之多,集而合之,可以汇集一部辞海。很少汽车商会将一个品牌进行到底,唯一能进行到底的只剩下那些豪华品,比如劳斯莱斯,宝马、保时捷……通常的汽车商,总在不停地扩张自己的品牌库。
已远的暂且搁下不表,只道中国的新兴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蓦然回道,这20年来新兴汽车企业推出了多少款车呢?以吉利为例,从美日开始,吉利就不停地推出新的车型,优日欧、豪情、美人豹、中国龙、自由舰、金刚、远景、熊猫、卓越、帝豪……等等,只道是写汽车评论一直关注着汽车,设若普通消费者,俺相信会被吉利的车名在第一时间砸晕了,好大的阵容啊,这就是中国式的多品牌战略。那么,奇瑞同样如此,奇瑞有旗云系列、风云系列、QQ系列、A系列,未成系列的还有东方之子、瑞虎、瑞麟……奇瑞新推出的品牌,亦不输吉利。这样一路梳理下来,即便是以SUV和皮卡为专项制造的领头羊长城,如今要知道长城到底下了多少蛋,也有难度。SUV比相对好记,赛弗、赛影、哈弗……但是,皮卡与轿车就难记起来了,长城较好记的轿车名字是凌傲,因为这名字叫起来,有些像猫科动物的发音。
品牌之繁杂,说明自主品牌汽车在起步阶段,缺少统一的远景规划。的确如此,在当年能否活下去都是一个未知数,谁能先天先觉,以三两个系列持续冲击市场,然后升格到著名品牌。
在中国的新兴汽车企业中,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的比亚迪做单品牌,一律从比亚迪F系列走,这个整合与比亚迪是个电池品牌可能相关,以比亚迪品牌为重,下面以代号区分之,这使得它推出新车型之后,每次投入的宣介都有累加效应。即使是某个车型没有成活,其他品牌也有它的边际效应,总之是比亚迪不断地展现公众视野。
因此,单调的不是寂寞,如宝马一样,它名下的系列不断的出新,然宝马是永恒的品牌。
李书福消灭自己的老品牌
由于中国新兴汽车企业草创之初,心中都有一股民族悲情感,李书福将第二款车取名优日欧,当时不解这品牌的奥妙,后来听解读,是比日本和欧洲都好。诚然,名字里面有一种豪情,但终究是一款经济车,而且是新试制的经济车。所以,李书福在产品转型时代,他要亲手把将这些品牌消灭。就像他亲手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改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一样,用后者将前者埋葬。其实,后者才是画蛇添足,好车二车要交给市场去说。
奇瑞也一样,推出东方之子,原来就是有一种民族元素隐含其中。不过,东方是一个大概念,与之西方对应,东方不止是中国,比如地理位置,日本比中国还东方。而东方的印度,俺国唐僧去取经,号称是去西天了。只道是这些新兴的汽车企业,都有一种要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抱负,其他还有长城、中华等,这些品牌皆包含了民族元素,但是一路发展下来,渐渐改为中性的品牌。
问题其实不在于品牌的多少民族元素,长城汽车够有民族元素,但是它的赛弗、哈弗都表现出非民族取向。又比如奇瑞的QQ,吉利的帝豪,这些品牌是谋图字符的出位。尤其帝豪,令人感觉只差没有喊出帝国汽车四个字来。
现在到了新兴汽车企业埋葬它们的旧品牌的时代。由于在草创时代,这些为它们立下功勋然而美誉度的确不太高的品牌,带着相当鲜明的胎记的产品,它们的终结,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然而企业的任何一个品牌,都在历史的时间付出了金钱的子弹,以及公众的记忆成本。当然是相当的可惜,在李书福消灭他的旧品牌的时候,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其他新兴的自主品牌也是一样,它是具体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公众的记忆成本,也包括公众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经历,与之包含在那个历史的品牌符号。诚如北京吉普、上海牌、红旗等等,这些品牌的被消灭,其实与公众并无关系,那不过是一个汽车商品。但是,一个品牌一旦有了知名度,它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商品的品牌含义,它是社会历史的一个领域的标志性符号,就像上海的外滩或南京路,消灭这些名字当然可以,但是公众记忆的顽固性,初时往往对取代者抱有抵触,比如黄山之于徽州。虽然黄山二字也不影响公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登山赏景。
只有从自主品牌的洗心革面,脱胎换骨去着想,当李书福亲手消灭了他的旧品牌之际,恰也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迎来了新的时代。不过,俺以为此时应该可以安静下来从长计划,谋算一些宏大之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