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寒地冷,万物凋零,冬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而保证肾气旺的关键就是防止寒冷气候的侵袭。
冬季饮食应滋阴潜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江西中医学院客座廖利平教授指出,冬季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养肾防寒”、“无扰于阳”的原则,饮食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冬季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在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但是值得提醒的是,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食物过寒,可使脏腑血流不畅,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季人体阳气内藏、阴精内守,是机体能量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贮存于体内,帮助体内阳气生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冬季进补也应辨证而为,要补宜适度,适可而止。小儿内脏娇嫩、易虚易实,饮食又往往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其在冬令的补益,当以健脾胃为主,可食茯苓、山楂、大枣、薏仁等;青年学生日夜读书,往往休息睡眠不足,心脾或心肾虚,其在冬令的补益可选用莲子、首乌等;不少中年人身负重任,不注意休息,而导致气血耗伤,故冬令补益以养气血为主,可食龙眼肉、黄芪、当归等;老年人身体虚弱,冬令必须进补,老年人无病时,可选用杜仲、首乌等,若有病,则必须辨证进补。
冬季起居宜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对于老人而言)。廖利平教授指出,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待日出再起床,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
廖利平教授称,冬天要注意保三暖:①头暖。头部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等。②背暖。寒冷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③脚暖。一旦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支气管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从而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发热。
廖利平教授指出,冬季保健有几个误区需要注意:一是不要蒙头睡觉。把头蒙在被窝里,感觉上暖和一些,但被窝里的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故蒙头大睡的人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二是不要用太热的水洗脸。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气刺激下,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则迅速扩张,但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毛细血管这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的面部产生皱纹;三是不要皮肤发痒用手抓。冬天因干燥感到浑身发痒时,切不可用手抓挠,否则易抓破皮肤引起继发感染。皮肤干燥可多饮水、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冬季锻炼要注意方法
在冬天,因为气候寒冷,许多人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但正如俗话所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些都说明,冬季坚持体育锻炼,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
廖利平教授表示,冬季从事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是颇有益处的。但是,冬季运动必须注意方法。冬季易患感冒,感冒或发烧时,千万不要从事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心肌炎。运动前不要忘记做准备活动,因为在寒冷条件下,人体的肌肉僵硬,关节的灵活性差,易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挫伤。运动强度要安排得当,特别是跑步的速度要由慢到快地逐渐增加,运动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和少年儿童,运动强度一定不要过大。运动时最好不要用口呼吸,而用鼻子。因为经过鼻子过滤后的冷空气,既清洁、湿润,又不过冷,这样对呼吸系统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