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余威尚存,但始作俑者的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已呈现出恢复态势,随着各国经济数据纷纷开始出现向好迹象,世界经济将开始逐步调整筑底,步入后危机时代。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实现低速增长,世界贸易将稳步回升;但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贸易摩擦增加、财政赤字隐患、通胀预期等多项风险的存在,将增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结构调整、格局变化、世界秩序重建将成为全球发展新趋势。
(一)世界经济有望实现3%左右的增长
在经历了2009年的全面调整后,在发达经济体稳步复苏和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2010年世界经济将有望实现3%左右的增长。
1、发达经济体有望实现低速增长
截至2009年上半年,美国在去库存化与财政政策刺激下,经济下滑的速度已经明显放缓(见表1);欧洲主要国家在抱团救市的集体努力和工业生产恢复的带动下,实现了缓慢增长;日本在国际贸易收缩放缓和订单降幅收窄的带动下,经济出现了向好迹象。经合组织(OECD)综合先行指数已于3月份触底,根据该指数通常先行6个月的规律判断,8月份起发达经济体将进入恢复期;其中,欧元区、德国、法国、英国8月份的先行指数已攀升至100以上,进入了潜在扩张阶段。但后危机时代,经济的复苏将是乏力、缓慢的,持续走高的失业率、财政赤字压力和通货膨胀预期加大了发达经济体恢复增长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发布的报告预测2009年发达经济体衰退3.4%,2010年将实现1.3%的小幅增长(见表1)。
表1 发达经济体季度GDP增长比较及走势预测 (%)
时间
|
2008年
|
2009年
|
GDP实际年增长值
|
2009年10月
|
|||||
国家/地区
|
预测(IMF)
|
||||||||
|
三季度
|
四季度
|
一季度
|
二季度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
美国
|
环比
|
-2.7
|
-5.4
|
-6.4
|
-0.7
|
2.1
|
0.4
|
-2.7
|
1.5
|
同比
|
0
|
-1.9
|
-3.3
|
-3.8
|
|||||
欧元区
|
环比
|
-0.4
|
-1.8
|
-2.5
|
-0.2
|
2.7
|
0.7
|
-4.2
|
0.3
|
(16国)
|
同比
|
0.4
|
-1.8
|
-4.9
|
-4.8
|
||||
英国
|
环比
|
-0.7
|
-1.8
|
-2.5
|
-0.6
|
2.6
|
0.7
|
-4.4
|
0.9
|
同比
|
0.3
|
-2
|
-5
|
-5.5
|
|||||
德国
|
环比
|
-0.3
|
-2.4
|
-3.5
|
0.3
|
2.5
|
1.2
|
-5.3
|
0.3
|
同比
|
0.8
|
-1.8
|
-6.7
|
-5.9
|
|||||
法国
|
环比
|
-0.3
|
-1.4
|
-1.4
|
0.3
|
2.3
|
0.3
|
-2.4
|
0.9
|
同比
|
0.1
|
-1.7
|
-3.5
|
-2.8
|
|||||
日本
|
环比
|
-0.5
|
-1.6
|
-4
|
0.6
|
2.3
|
-0.7
|
-5.4
|
1.7
|
同比
|
-1.8
|
-12.1
|
-15.2
|
-7.2
|
2、新兴经济体将继续引领全球复苏
强劲的内生增长动力、相对较低的银行存贷比和果断的经济刺激方案减小了金融危机给新兴经济体带来的冲击。2009年上半年,以中国和印度引领的亚洲经济体、“金砖四国”表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回暖的领头羊;非洲国家除南非外,虽然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大多都还保持正增长;新兴经济体中出现负增长的国家大部分在二季度已经显示出复苏迹象,同比下降幅度比一季度有所收窄。经历了本轮金融危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入,全球经济中心甚至开始逐渐东移,展望2010年,新兴经济体势必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进入逐步复苏的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发布的报告预测2009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小幅增长1.7%,2010年经济增速将恢复到5.1%(见表2)。
表2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及走势预测 (%)
数据
|
2009年上半年实际同比增长
|
GDP实际
|
2009年10月
|
||||
年增长值
|
预测(IMF)
|
||||||
国家和地区
|
一季度
|
二季度
|
上半年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世界产出
|
|
5.2
|
3
|
-1.1
|
3.1
|
||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
|
|
8.3
|
6
|
1.7
|
5.1
|
||
俄罗斯
|
-9.8
|
-10.9
|
-10.4
|
8.1
|
5.6
|
-7.5
|
1.5
|
中国
|
6.1
|
7.9
|
7.1
|
13
|
9
|
8.5
|
9
|
印度
|
5.8
|
6.1
|
5.9
|
9.4
|
7.3
|
5.4
|
6.4
|
巴西
|
-1.8
|
-1.2
|
-1.5
|
5.7
|
5.1
|
-0.7
|
3.5
|
(二)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回升呈现“一快一慢”
1、贸易增长快速回升,保护主义仍将蔓延
受金融危机影响而严重萎缩的世界贸易已经出现回暖迹象,虽然国际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仍在下滑,然降幅明显收窄,二季度世界商品出口季度环比已实现8%的增长。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各国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供应链日趋紧密。随着生产需求的逐步恢复,新兴经济体间贸易往来的扩展,世界贸易增长将逐步恢复,并将于2010年实现加速反弹,推动世界经济稳步回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萎缩11.9%,2010年恢复2.5%的增长。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回调期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截至2009年上半年,各国政府已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有99项,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还有134项,其中歧视性贸易法案的数量远超过自由贸易法案;“绿色”壁垒大幅增加,其中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征收的“碳关税”就是借气候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代表。由于就业形势好转滞后于经济恢复一年以上,受此影响,预计贸易保护主义仍将持续蔓延。WTO根据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模型预测,2009年全球发起倾销数量将达437起,超过2008年2倍多;初步预计,贸易保护主义的退潮最早要等到2010年底。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下,世界贸易的恢复将依赖于全球贸易失衡的调解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间贸易往来的扩展。
2、国际投资小幅回升,投资格局明显改变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了2008年14%的萎缩后,2009年一季度继续下降44%。从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构成看,股本投资、公司借贷和再投资收益,在跨国并购活动减少、产业恢复滞后的影响下,恢复增长均显乏力。联合国贸发组织预计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不足1.2万亿美元,2010年仅能缓慢回升至1.4万亿美元,尚不及2008年1.7万亿美元的水平。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格局发生明显改变。2008年,由于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在金融危机阴霾下保持强劲增长、具备自然资源丰富和初级商品充盈等特征,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继续增长,占全球比重大幅上升至的43%,但2009年一季度在全球经济下滑影响下,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也出现下降。随着危机影响的逐渐淡去、政府干预的逐渐退出,新一轮的跨国并购即将展开,届时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会对国际资本的吸引日益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比重也将不断上升。要抓住全球资产价格调整和资金流向变动的机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区域合作,以加速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化程度。
(三)国际价格持续走高,全球通胀压力难消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持续走高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出现向好迹象,2009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出震荡上扬的走势。2010年,在各国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来了空前充裕的流动性、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大宗商品过度金融化、世界经济结束衰退等多因素影响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必然将持续上涨。近期高盛投资公司预计,在需求推动下,2010年国际油价将维持在95美元/桶的高位;并提高了其年初对2010年有色金属价格的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加大交通运输压力、加大通胀压力,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一层阴影。为此相关部门应严密监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对处于复苏进程中的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
2、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在2008年基数较高的基础上,随着国际大宗商品尤其是原油价格的波动上升,2009年各国PPI和CPI呈现出同比涨幅下降,但环比波动上升的走势。2010年,在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已形成时日以及经济逐步复苏的背景下,随着价格上涨从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的传导,从生产端向消费端的传导,全球通胀压力将持续加大。然而在经济仍未全面企稳的时候,各国货币政策虽有微调,但不会大幅紧缩,难以适时回收过剩流动性,全球通胀压力难以消减。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将会对我国及我市及时理顺价格矛盾产生不利影响,应加强动态监测,把握有利时机,尽早进行价格调整。
(四)政策环境依旧宽松,退出机制开始启动
1、政策环境将依旧宽松
虽然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实现的复苏态势仍不稳定,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在攀至历史新高后仍在上升,产能利用率仍持续在历史低位徘徊,信贷需求仍明显不足,消费者信心出现大幅波动,整个经济系统依旧脆弱,如果过早地从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中退出将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在经济复苏奠定坚实基础之前,全球性的经济刺激政策仍将持续。9月25日G20峰会上与会各国许下继续实施刺激经济计划、直到经济复苏得到明显巩固的诺言。预计2010年将体现出刺激政策的延续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将延续,但有望进行微调,利率仍将在低位徘徊,各种扩大就业和刺激消费的政策仍将延续。
2、2010年下半年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将全面启动
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考虑到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空前财政赤字压力,财政、货币政策空间缩小,通货膨胀压力、宏观调控存在时滞等综合因素,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刺激政策的退出战略,以色列、澳大利亚两国宣布加息,欧盟成员国着手制定“退出机制”,美联储表示将开始逐步放缓其收购抵押支持债券和机构债券的力度,我国货币投放已渐趋温和稳定。2010年虽仍将延续较宽松的政策基调,但预计下半年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将全面启动,虽然各国退出的规模、时机及顺序会因各国政策措施的类型而有不同,但逐步削减财政赤字、去“国有化”、着手解决长期财政挑战、推进改革以实现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将成为共识,全球市场化、一体化进程将加速发展。需密切关注国际政策动态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以便积极应对,更好的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
二、2010年中国经济预测
(一)总体而言,2010年GDP增速将较2009年持续回升,但季度同比增速却与2009年相反,呈现出轻微的下滑趋势,呈现“倒V”型,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4%。
导致2010年GDP全年增速持续回升,但季度增速逐季轻微回落的核心原因在于:(1)进出口增速将全面回升,贸易顺差得到改善,外需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2)内需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基本维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对GDP的贡献略有下降;(3)出口同比增速改善的高峰可能在2010年第一季度,然后出现小幅回落;(4)政策刺激效应自2010年1季度后开始步入递减区域,而市场性需求难以完全弥补政策加速效应回落的缺口;(5)2009年前高后低的增长模式对2010年将产生一定的基数效应。
(二)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因素,2010年投资增速将在25.4%左右。
投资增速的回落主要来源于3个原因:(1)2009年基数太高,刺激计划的很多项目都是在2009年上马,但实际发生时期却在2010年,由此会带来基数效应的拖累,但投资领域的繁荣程度将比同比数据所反映得要好;(2)目前出现了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政府正在通过“土地闸门”、“信贷闸门”、“投资审批闸门”约束这些行业的投资膨胀;(3)目前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势头很猛,很可能受到中央政府和银行监管部门的约束,从而限制部门地方项目的大规模膨胀。
但是,2010年投资增速却仍会维持在25.4%的高水平状态,其核心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周期的惯性作用。目前新开工项目数量增速、新项目计划投资增速以及在建工程项目增速都处于历史最位,按照中国平均2年左右的项目投资周期测算,2010年将在2009年的投资惯性作用下保持较大的规模。目前,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本年施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以及新开工项目个数同比增速分别为81.1%、36.6%和41%,其水平仅略低于2003-2004的水平。
2、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支持效应。大量项目投资的款项依赖于政府财政和银行信贷,由于目前项目贷款主要为中长期贷款,即使2010年信贷相对收紧,这些项目依然有较强的资金支持。到目前为止,中长期贷款占比已高达53.7%,达到历史最高位。
3、地方投资“依赖症”和“投资膨胀机制被启动”。到目前为止地方项目1-10月同比增速达到34.8%,超过中央项目16个百分点。但鉴于目前分权体系下地方政府对于投资的热情,以及2002-2004年投资高涨的模式,要完全抑制地方政府背起动的投资热请将十分困难,同时,比去年同期增加4087.99亿元,增长7.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1330.23亿元,同比增长4.9%;地方本级收入27033.57亿元,同比增长10.8%。同时,地方城市投融资平台的大规模扩展为地方政府进一步进行规划投资项目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因此,地方项目投资将进一步引领整体投资出现进一步增长的局面。
(三)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台阶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持续提升,达到18.2%,但剔出价格因素之后,消费的实际增速较2009年有轻微回落。
2009年,受政策刺激,实际消费和名义消费同步上扬。2010年,这种局面将有所改观,名义增幅将持续增加,但实际增幅却有轻微回落,其核心原因在:
1、刺激政策的延续和扩大保证政策性消费相对稳定。2010年,很多消费刺激政策‘收入刺激政策将会延续,同是很多政策将进一步扩大,为保证政策性刺激效应的延续提供了基础。这些政策包括汽车政策、家电下乡政策、绩效工资改革、社会保证体系改革的展开、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大规模上马、转移支付力度和补贴加大以及其他民生工程的开展。
2、支撑消费快速回升的另一个核心因素就是,中国各阶层的收入水平都处于“收入-消费台阶效应”的临界点。从全国整体水平来看,人均GDP超过3000美金,意味着消费结构将全面进入工业化消费时代,消费升级将快速展开;从农村来看,到2008年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超过800美元,2009年超过900美元,刚好处于跨越国际温饱线,向工业化消费迈进的临界点;从城市来看,2008年城市家庭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2009年向3000美元逼近,刚好处于工业化消费升级的变异点;从国家发达区域来看,而京沪两地的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人均家庭实际收入接近5000美金,标志着这些处于开始步入国际高收入阶段,处于向后工业消费模式转变的时点。
表3:中国各阶层可能分别同时处于“收入-消费台阶效应”的临界点
|
2008
|
2009
|
农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美元)
|
840
|
930
|
城市家庭人均实际收入(美元)
|
2500
|
2800
|
京沪城市家庭人均实际收入(美元)
|
4200
|
4700
|
全国人均GDP(美元)
|
3323
|
3602
|
京沪人均GDP(美元)
|
9967
|
10864
|
3、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将带动下游消费类产业的增长。2009年中国房地产销售出现井喷,这将直接导致大致4-6个月后装修、家具等行业的大幅度增长,从而为这些消费的增长奠定基础。如果考虑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文化转变等长期因素,未来消费增长的局面是可以期待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福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网的缺失,中国消费难以出现大幅度的提升。2010年物价的因素将使实际消费增速出现下滑。
(五)在经济复苏和货币投放的滞后效应的作用下,2010年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充裕,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将出现双双提升的局面,但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将明显低于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2010年中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资产价格的高涨可能成为关注的重心。
2010年,在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信贷惯性以及政策调整等多元因素的约束下,信贷总量将收缩至7.2-7.8万亿,但由于全球热钱的大量流入、前期中长期贷款的延续、以及大量中长期项目的第二阶段的启动、货币流通速度的提升等原因,2010年的流动性依然充裕,狭义货币供应M1将增长17.2%左右,M2增长18.3%左右。
这种流动性的宽裕将直接成为中国各类价格攀升的核心原因。从目前各类参数来看,通货膨胀的压力正急速加大,CPI、PPI环比都出现正增长。如果从高达20个百分点以上的M2-GDP增速缺口来测算,未来1年内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概率增大。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并对比目前与2002-2004年的状况,我们会发现,2010年中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
1、宏观经济总体潜在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全年负向产出缺口依然存在,产能过剩虽然不会成为物价下滑的核心因素,但依然是抑制物价快速上涨的核心力量。
(五)在经济复苏和货币投放的滞后效应的作用下,2010年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充裕,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将出现双双提升的局面,但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将明显低于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2010年中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资产价格的高涨可能成为关注的重心。
2010年,在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信贷惯性以及政策调整等多元因素的约束下,信贷总量将收缩至7.2-7.8万亿,但由于全球热钱的大量流入、前期中长期贷款的延续、以及大量中长期项目的第二阶段的启动、货币流通速度的提升等原因,2010年的流动性依然充裕,狭义货币供应M1将增长17.2%左右,M2增长18.3%左右。
这种流动性的宽裕将直接成为中国各类价格攀升的核心原因。从目前各类参数来看,通货膨胀的压力正急速加大,CPI、PPI环比都出现正增长。如果从高达20个百分点以上的M2-GDP增速缺口来测算,未来1年内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概率增大。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目前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并对比目前与2002-2004年的状况,我们会发现,2010年中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
1、宏观经济总体潜在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全年负向产出缺口依然存在,产能过剩虽然不会成为物价下滑的核心因素,但依然是抑制物价快速上涨的核心力量。
从整体潜在GDP缺口来看,按照4种方法测算的结果都表明2010年负向产出缺口依然存在。如果进一步测算工业产出缺口与三个月增长年率,结果表明,2009年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折合年率约为14.5%,增长速度已经连续5个月上升。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3.6%,其中包含了1999年到2002年通货紧缩时期,因此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来看,目前的增长速度并不算特别高。此外,我们还通过滤波的方法计算了工业增加值的缺口。从2008年3季度开始工业产出低于其潜在水平,尽管产出缺口在进一步缩小,但目前每个月仍低于趋势约0.6%,折合成年率大约为每年工业增加值低于均衡产出7%。因此从产后缺口的角度看,尽管近期中国经济呈现出较快速度的恢复,但从产出水平来说仍然处在低于均衡产出的水平,尚未完全弥补前期产出下降所造成的影响。
2、投资驱动型经济高涨在本质难以形成持续的过热。因为,投资驱动始终将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和供给放量的问题,因此,即使2010年投资膨胀出现,其带来的价格上涨将不可持续。如果对比2003-2004年投资于物价的关系,我们会发现,目前投资膨胀的趋势无法达到2003-2004年。
3、存在大量抑制物价上涨的短期因素。中国价格因素变化的短期核心因素除了前期的货币投放过多以外,还必须有两个主要的诱因:一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二是燃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两大价格水平在2010年不存在大幅度上涨的原因:第一、2009年整个粮食的丰收避免了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第二、虽然国际大宗商品将会上涨,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全球经济金融资产缩水严重、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减少、实体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的影响,包括石油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无法回到危机前的水平,价格上涨幅度将远小于2002-2007年期间年均上涨的幅度。因此,中国依然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可能,但其影响将大大低于2004-2007年;第三、2010年全球依然难以走出价格水平负增长的状态,这回从多种渠道制约中国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
4、2010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成为物价水平上涨的替代,货币政策的重点必须关注房地产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带来过度的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进而改变上述替代关系转变为相互推进关系。目前过剩的流动性如何进行分流是2010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关注重点。流动性大规模向实体经济渗透,大规模促进消费和投资,应当说是中国刺激政策想要的结果。2010年实体经济的运行决定了这种现象难以发生。可以预计的是在通货膨胀预期炒作下的各种投机行为的涌现,将进一步推动流动项各种资产流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房地产。因为,1)房地产总体供小于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2)土地供给的减少和流动资金的过多将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进而推高囤积土地和炒地皮的投机活动;3)目前不断涌现的“地王”已经成为明年房地产价格的攀升设定了标杆;4)2009年销售额和隐含信贷的扩张使房地产商的资金极度宽裕,这会导致房地产企业即使在销售额局部下降的情况下也不会进行降价销售;5)各种投资者对于地方政府托市的行为有强大的预期。
3、存在大量抑制物价上涨的短期因素。中国价格因素变化的短期核心因素除了前期的货币投放过多以外,还必须有两个主要的诱因:一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二是燃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两大价格水平在2010年不存在大幅度上涨的原因:第一、2009年整个粮食的丰收避免了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第二、虽然国际大宗商品将会上涨,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全球经济金融资产缩水严重、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减少、实体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的影响,包括石油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无法回到危机前的水平,价格上涨幅度将远小于2002-2007年期间年均上涨的幅度。因此,中国依然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可能,但其影响将大大低于2004-2007年;第三、2010年全球依然难以走出价格水平负增长的状态,这回从多种渠道制约中国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
4、2010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成为物价水平上涨的替代,货币政策的重点必须关注房地产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带来过度的财富效应和投资效应,进而改变上述替代关系转变为相互推进关系。目前过剩的流动性如何进行分流是2010年宏观经济运行的关注重点。流动性大规模向实体经济渗透,大规模促进消费和投资,应当说是中国刺激政策想要的结果。2010年实体经济的运行决定了这种现象难以发生。可以预计的是在通货膨胀预期炒作下的各种投机行为的涌现,将进一步推动流动项各种资产流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房地产。因为,1)房地产总体供小于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2)土地供给的减少和流动资金的过多将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进而推高囤积土地和炒地皮的投机活动;3)目前不断涌现的“地王”已经成为明年房地产价格的攀升设定了标杆;4)2009年销售额和隐含信贷的扩张使房地产商的资金极度宽裕,这会导致房地产企业即使在销售额局部下降的情况下也不会进行降价销售;5)各种投资者对于地方政府托市的行为有强大的预期。
三、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信贷风险不断放大
目前,一些领域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过剩行业仍在盲目扩张,不仅落后产能有反弹,而且由于很多地方争相扩规模、上项目,部分所谓先进产能同样也出现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造成的严重过剩现象。今年我国粗钢产能预计将超过7亿吨,而需求仅5亿吨左右,25%的需求依赖动荡的国际市场;水泥产能预计将达到27亿吨,其中19%为落后产能,41%为过剩产能;平板玻璃产能预计将超过8亿重箱,而2008年产量是5.7亿重箱,已经占全球产量的50%;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30%,今年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40%左右,但一些地区仍在盲目规划现代煤化工项目;电解铝产能占全球的43%,产能利用率仅73%,而全球电解铝市场早已供过于求;造船能力占全球的36%,70%以上产量靠出口消化。这些传统行业的信贷依赖程度高,银行贷款已经在其中大量沉淀。同时,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也出现了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倾向。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约1000万千瓦;2008午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约4000吨,其中太阳能电池产量的98%出口国外,而目前多晶硅在建产能还有8万吨。这些新兴行业如多晶硅等还存在高污染和高耗能的问题。新兴行业由于其标准日新月异,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靠性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即使选用所谓最新的装备和工艺,也会被迅速淘汰,产能也很可能变为过剩,因此,国外发展这类新兴产业主要靠私募、风险投资,而我国主要是靠银行融资。但一些银行无论是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行业特点、技术要求.还是对相关企业的项目风险、预期投资追加和收益脆弱性都缺乏深入研究,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授信政策,仅仅迷信“朝阳产业”、“新兴产业”的光环就盲目跟进,风险极大。此外,一些地区放松起码的项目环评、能耗规定.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现象又大量出现,部分银行居然对授信合规性方面的问题视而不见,打包处理,盲目投入。
(二)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突出
据调查,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四级(国家部门、省级、市级、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共822l家,银行贷款余额5.56万亿元。融资平台贷款中项目贷款余额4.44万亿元,占全部融资平台货款的80%。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蕴含各种潜在风险,除了我们以前已经重点提示过的许多地方融资平台信息不透明、管理不规范、贷款使用难以监控、贷款担保和抵(质)押有效性难以落实等问题外,当前还要特别关注四个方面的情况:一是部分地区财政信贷化。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率(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年可支配财政收入)的国际一股水平为100%左右,而我国不少省份仅平台公司贷款余额占其年度财政实际收入的比重就已接近甚至超过200%。二是政府背景项剧资本金不足。由地方政府发起的许多项目都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不少项目甚至变相利用信贷资金充当资本金。一些银行存竞争中忽视审慎经营原则,对政府背景项目把关不严,盲目乐观,把信贷资金投放到一些资术金属性不实或不到位的项目中。三是行政级次较低的政府可自主支配的财力少,偿债能力较弱。当前,县级融资平台贷款1.44万亿元,占全部融资平台贷款的比例为25.9%,而县级平台公司的负债情况和偿债能力尤其令人担忧。四大国有银行改制前的两次不良贷款处置有很大部分就是在县域分支机构中形成的,历史教训值得汲取。四是部分银行贷款集中度上升。部分银行分支机构投向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占其各项贷款的比重高达40%左右,而审批通过的授信额度更大,有的甚至已超过当前各项贷款的总和。银行与地方政府及地方少数支柱行业之问可能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三)房地产行业信贷风险仍然高企
今年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快速攀升,投机性需求大量涌现。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与按揭贷款快速增长,风险隐患显著增多。一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仍是风险易发、多发业务。1—8月,主要银行业垒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下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7997亿元,是去年全年增量的2.7倍。检查发现,一些银行盲目抢占市场,通过各种变相手段违规调低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为争办房贷业务,银行向房产申介甚至开发商支付“房贷返点”的现象频现,如浙江省某些银行向中介支付返点的比例最高接近1%;少数银行为节省人力和管理成本,甚至全权委托房产中介办理二手房抵押登记手续,这些行为极易引发假按揭、骗贷等虚假交易行为。近几个月来,个人房贷违约数量呈加快上升势头,截至8月束,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违约客户数为14万户,比上年末增加近1万户,其中近一半是7、8月份新增的。二是部分房地产企业行为失范,杠杆率过高,并导致泡沫产生。据我会监测,2008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负债率持续上升。截至8月未,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或授信额度在50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客户中,有163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以上。一些企业通过玩弄新手法缓解债务压力,将风险转移给银行。比如,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前期资金链紧张时通过境外渠道举债,后在香港等地设立境外子公司,并经由内地的银行办理内保外贷业务,为子公司境外融资提供担保,实际目的是偿还所欠境外债务,而风险则由境内银行承接,一大批房地产上市企业采用“占地-上市融资一贷款”这一模式循环圈地圈钱,热点城市土地拍卖阶格下断推高,新的“地王”价频频出现,已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热议的社会焦点问题。目前,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产租售比(房屋每平米月租金和房价之比)已突破l:400(远远超过了l:100到1:200的国际通行水平)。我国房地产币场今后必将出现调鉴,届时将使房地产开发侍款风险陡增.泡沫的另一积聚是商业地产现在一线城市已出现了商业地产价格与住宅价格明显倒挂的情况(国际上,一般非住宅物业的价格要比同地区住宅物业高两倍以上),写字楼相售难、商铺供过于求的现象在许多城市比比皆是,说明商业地产供给脱离了实体经济需求,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此外,现在“热钱”流入境内已是不争的守寞,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回,境外“热钱”流入套取“三差”(利差、人民币上升值和资产价格套利)的冲动将在近期内不断增强,这将加剧房地产价格的波动,给银行信贷带来重大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八资本市场的风险快速上升
随着资本市场的上涨,个人贷款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苗头再度显现。我会在开展的专项检查中发现,全国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着个人贷款资金转入证券交易账户及其他交易账户的现象,问题严重的地区发生违规贷款笔数及金额的比例高达10%。个人贷款被挪用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借款人直接将全部或部分贷款转入证券账户。二是贷款资金先支取、后存入.然后再转入证券账户。三是借款人先将贷款资金转给他人(如配偶),再由他人转入证券账户。四是贷款首次转存定期后,即提前结清,后转入证券账户等等。这些情况突出反映出当前个人消费信贷管理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银行片面追求业务发展指标的完成,放松个人贷款管理要求,个别银行员工甚至协助客户将个人贷款转入般市。二是部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制度存在缺陷,贷款用途规定不明确,导致对贷款用途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变成“走过场”。三是部分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进入股市投机缺乏技术禁入手段和贷后有效跟踪监控,未能有效制止风险质变的行为。四是随着信用卡、本票、支票等多种个人支付结算工具的广泛使用,资金的汇划过于便利,客观上增加了个人消费贷款用途监控的难度。今年以来,信用卡透支中的不良货款余额与不良货款比率呈现“双升”态势,超过还款期90天以上的信用卡透支比例由年初的2.9%上升至6月末的3.5%,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达3.9%,有的银行甚至早已突破5%。与此同时,在房贷、车贷和其它类贷款等三种个人贷款中,其他类贷款违约数量出现快谜增长势头。截至8月末,主要银行行业金融机构其他类个人贷款违约数量达到22万笔,较年制增长5.2%,部分省份的该类贷款违约笔数较年初增幅超过170%,因个贷资金挪用引发的巨大风险隐患不客忽视。
四、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的应对措施
2009年中国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银行业对中国经济的大力支持。据统计,2009年银行业信贷投放规模达到了10万亿,为保证中央政府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中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中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需高度关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从以下六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一)科学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
今年上半年,银行业新增各项贷款7.72万亿元,月均增加1.3万亿元。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贷款大量投放对保增长、扩内需是非常必要的,对促进经济回升也起到重要作用。三季度以来,在银监会的监管引导下,银行业贷款投放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态势,月均有效新增贷款4000亿元左右,既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回升,也有利于银行控制信贷风险。下一阶段,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风险管控能力、资本实力。合理安排四季度信贷投放规模,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确保信贷投放平稳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同时,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继续做好“有保有压”工作,加大对国家重点工程、中小企业、“三农”、保障性住房、重大科技专项、高门槛、不可替代型服务性行业以及节能减排等的信贷支持。
(二)注重行业投向研究和信贷结构的调整
2009年在国家4万亿投资和近10万亿信贷资金的刺激下,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但同时也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二是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泡沫日趋严重;三是为配合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各地方政府大搞基础建设,存在过度负债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2010年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行业投向和结构的调整。根据今年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和风险大小,严格控制风电设备、钢铁、多晶硅、水泥、平板玻璃以及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规模,审慎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
(三)加大对信贷制度、流程、组织架构的优化
(二)注重行业投向研究和信贷结构的调整
2009年在国家4万亿投资和近10万亿信贷资金的刺激下,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但同时也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二是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泡沫日趋严重;三是为配合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各地方政府大搞基础建设,存在过度负债的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2010年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行业投向和结构的调整。根据今年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和风险大小,严格控制风电设备、钢铁、多晶硅、水泥、平板玻璃以及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规模,审慎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
(三)加大对信贷制度、流程、组织架构的优化
201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银行大量的信贷资金必然会流入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和个人消费。这些贷款领域既是各家银行争夺的市场,同时也是各家银行面临的风险。什么样的银行才能能够占领这个市场,同时也能很好的防范风险呢,无疑是那些管理制度严密、流程合理、组织架构科学的银行将赢得市场,并经受各种风险的考验。所以面对新的中小客户市场,那些习惯做政府重点项目业务的大银行必须对原有信贷制度、流程和组织架构进行重塑和完善,方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四)切实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一是切实改进风险管理流程。从对客户筛选和评价开始。严格把好客户和账户准入关。要根据本行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承受能力决定目标市场.并适时调整。要注重对客户和产品的风险收益分析,不盲目展业。要加强贷后管理和早期预警,确保尽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要从银行并表基础上整体进行准确可靠的风险分析和经营策略的调整。
二是切实注重风险文化建设。董事会和高管层应发挥在营造银行风险文化氛围方面的作用,带动全员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推动学习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努力把握大局、风险管理知识、规范和标准充分认识风险管理和客户满意度是商业银行的双重核心竞争力,也是创造稳定的基本增值和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健康的操守和风险文化培育应贯穿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
(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产品的创新
面对巨大中小业务市场高额利润,各家银行必然展开竞争,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拥有专业的人才是各家银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对于一家银行来说,做中小客户比做大客户的难度要大得多,尤其是对人才的要求高得多。大客户是低风险业务,但回报也低;中小客户是高风险业务,但回报也高,所以作中小业务特别需要对中小业务熟悉并能驾驭风险的市场人员、风险管理人员和产品开发人员。各家银行对于中小客户的竞争,实质上就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为了拥有一批做中小业务的专业人才,各家银行需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同时要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
(六)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的分析和信贷监控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的分析和信贷监控工作
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银行应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以及行业风险信息的收集工作,成立专门的风险分析小组,定期对宏观经济及各行业的风险变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实时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和投向和风险防范措施。
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的关键一年。一方面,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的银行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2010年的经济发展形势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内需不足、房地产市场泡沫等种种因素都有可能遏制经济回升的势头,银行的信贷资产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面对2010年的机遇与挑战,总结各家银行所发案件的惨痛教训,各银行不得不重新审视现有的信贷监控流程和体系。同时结合2010年各行的业务发展现状和风险管控水平,各银行必须优化信贷监控体系,进一步强化信贷监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