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令人震惊的“论文造假产业一条龙”


令人震惊的“论文造假产业一条龙”

 

   谭汝为

 

一、论文唯求数量,令人想起1958全民炼钢

 

    在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明确指出: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其依据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科技论文数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凭借如此排名的“科研实力”,问鼎诺奖岂不探囊取物!

    可惜,论文数量并不能代表科研能力。200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苏尔斯顿在近40年的科学生涯中,只发表了30多篇论文,平均每年0.75篇。这位仁兄如在中国高校,甭说休想评教授,却极有可能因考核不合格而丢了饭碗。在中国,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科研能力的评价方式,造成“学术泡沫”炫人眼目与“学术垃圾”堆砌如山。尽管如此,在课题申报、成果报奖、职称评审、教师考核,以及大学排名、学校评估中,仍把论文数量作为重要指标,实在令人无奈而悲哀。

    有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的获得,非常艰难。即使学有专攻者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功夫。可见,一篇有真知灼见的高水平论文,胜过一万篇水货伪论文。于今学术论文只求数量的思想根源,实与1958全民炼钢如出一辙

 

二、买卖论文产业每年盈利10亿!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近日向《新京报》记者披露其研究结果,学术期刊与论文发表要求僧多粥少的局面导致了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泛滥,包括非法期刊在内,中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其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现有期刊9000余种;2008年发表论文248万篇。而每年有论文发表需求的人员超过1180万人。需求相比为1:4.76。也就是说,接近5篇论文才能挤上1个合法的发表版位。

    庞大的人群,迫于毕业、评职称期限临近,只能求助于网上或网下的论文买卖市场和非法学术期刊。这就促进了论文买卖,也导致了大量的论文抄袭现象。据沈阳的研究分析,用反剽窃软件查询,在2007年买卖来的论文中,72%是全文抄袭,24%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三、代写代发论文公司堂而皇之营业

 

         200964日,武汉工商部门查处一家在北京、广东、湖北、湖南等十余省份拥有80多名专业写手,与国内300多家学术期刊长期联系的代写代发论文公司。该公司提供以下几种业务:

    (1)代发论文:客户先付100元订金,论文发给期刊编辑审核通过后,编辑部发通知书或打电话让顾客确认并汇尾款。(2)代写普通论文:客户则需先付总费用三分之一的订金,完稿后顾客可查看部分稿件,满意了再汇尾款看全稿。(3)代写本科或硕士毕业论文:公司负责修改直至论文通过答辩。本科生毕业论文,5000字以内千字200元;硕士论文每篇3500-5000元。(4)代写代发全套服务:论文如果发表在一般刊物上,公司收1000元服务费;如果发在核心期刊上,则收取2000元服务费。

    这种应运而生的“公司”在全国何止千家万户!

 

   四、始作俑者是学校领导

 

     在今天的高校和学术圈,学术论文的发表量通常与官位的提升保持同步,官越大,文章发表得越多越勤。有的校级院级领导一手抓官位,一手抓学术,桌面下黑幕里的邪活天知地知,可是精力旺盛得令人惊讶!他们颇为轻松地成就为院士、国家教学名师。他们总是不动声色地笑纳教师们、学生们将其署名为第一作者的成果,而哪天论文、成果出事,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自己对此“不知情”,是为了提携年轻教师、青年学子,才同意论文上署名。仅2009年,此类被媒体曝光的学术不端事件多起,大多发生在大学校长或院长身上。
    
其实,在今天的高校和学术界里,还有更隐秘的“代写”论文,“代出”成果——譬如聘请院士、海外学者兼职。这些高端学者并不做具体教育和研究,却领得巨额薪水,何乐不为呢?回报则是在自己出的成果上,将聘请学校署名为第一单位或参与单位,由此增加学校的论文数量、成果数量;或投桃报李,邀请学校领导出国回访讲学,互惠互利。——此类伪学术真骗术,造成畸形而虚假的学术繁荣,慷国家之慨,给自己贴金,校长和海外学者私利双赢,致使国家教育经费、科研经费流失浪费,何止10亿计!


   
五、后果严重,贻害无穷

 

     任何一个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强大,无不以学术繁荣为基础。如果我们不为学术繁荣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而是任由没有价值的灰色学术和抄袭、剽窃而来的黑色学术肆意横行,那么,最终危害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利益。 
   
  我们的社会状况是,大量冗员、冗学混入大学执政,人浮于事,人员委派,创新萎靡,相当多的学官,只希望投机取巧,通过造假来获取学术和官位进阶,至于后果如何,国家利益如何,似乎于己无关。10亿的论文产业,造就的升官升学之梦,会给未来的中国发展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则难以估算。

 

六、积重难返,如何治理?

 

     当前我国论文发表制度已到改革临界点,如何进行彻底的治理呢?

    (1)尽快取消非研究人员评审职称需要论文的规定;(2)取消非研究性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论文答辩和论文发表要求,采取自愿答辩制度;(3)采取措施,避免部分高校硕士生、博士生因生活困难而沦为“论文枪手”;(4)尽快降低论文在应用性学科的评价权重;(5)尽快启动国家级网络论文发表平台。在这个平台,论文发表者可随时将论文贴到平台上,同行业学界人员组成评审组进入评审系统网上打分。类似平台在美国已很好地运转,国家承认通过网络评审发表的文章。另外,业界权威专家通过评审系统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在第一时间修改文稿,并使论文跻身学界课题研究的最前沿。所有操作都在网上公开进行,可有效避免暗箱操作和交易行为;6)适当扩宽专业期刊的种类和数量;(7)严惩学术剽窃和腐败行为,既打击造假学人,也严厉制裁公务员的学历造假和论文造假;(8)严守学术规则,严苛捍卫论文制度和学术尊严。

 

     学界正义之人,有识之士,面对“论文造假产业一条龙”,无不扼腕忧虑,甚至“忧端齐终南”,“凭轩涕泗流”!但为数众多的各级各类执权柄者却陶醉于“到处莺歌燕舞”的虚幻美景中。自然,一介书生,人微言轻,明知说了也白说,但如鲠在喉,不说白不说,可能的结果——仅在博客上连叹三声而已……

 

(注:本文是在综合多篇报刊文章观点,摘录其中部分文字的基础上改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