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别“一觉回到十年前”


要对过去的“00年代”证券金融市场做一个评价,笔者打算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大约从2000年和2001年前后起,我所在的中央财经大学证券研究所每年都会组织本科生参与一个“证券交易模拟大赛”活动,参赛学生按照股市走势,用虚拟资金“实盘”操作。由于活动新颖,当时应者如云,积极性很高。然而,十年过去了,这项活动虽然还在举行,现在参与的学生却很少了,原因无他:股市知识的普及度已经非常高,不光大学生,几乎所有人都对股市非常了解了,股票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主要的投资渠道。

十年前,股市与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还很远。最初,股市是被设计出来用于帮助国有企业融资的,为国有企业改制服务。由于股市的融资功能被过分强调,上市被许多企业视为吃“唐僧肉”的机会,圈钱现象屡有出现,让当时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中小散户苦不堪言。经过了近十年的摔打,人们逐渐告别了股市仅仅作为融资工具的片面认识,金融理念渐渐成熟,开始强调把对股东给予回报作为股市核心价值,股市的主要参与者也渐渐变为机构投资者。股票成为人们主要的财产性收入的来源,这些变化,都发生在这十年中。而就是在十年中,笔者除了从事中国入世后银行业改革问题的探讨,也开始关注股市,尤其是探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参与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服务问题研究”课题,提出发展风险投资、推出创业板的建议,并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的支持。

2009年中国股市出现了两个最值得关注的亮点:一个是已推出的创业板,对中小企业融资意义重大;另一个是上海提出要建国际板,实现资本国际化,更大地发挥股票市场的“鲶鱼效应”。除了成为人们主要的财产性收入来源之外,股市功能不断完善,创业板的推出就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有意思的是,创业板从提出到实现,也恰好是十年,并最终在2009年推出,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此前中国投资者的期望。

其实,对中国股市过去的十年而言,最重要的收获是培养了一批机构投资者。过去十年里,“过山车”式的股票行情总是让投资者大喜大悲,原先的散户、大户渐渐淡出股市,而机构投资者则成为了股市的专业化参与者。这一点已与美国股市的情况逐渐接近,不过中国股市这十年取得的进步要比同期的美国股市多一些,突出的表现就是创业板,不仅国内的中小企业将因此走上创业之路,也让整个中国股市重拾创业之路。不过,这次“创业”绝不能再走老路,绝不能再让不合格的企业从投资者手中大肆圈钱。▲(作者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