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霜门事件是对中国产品信用的沉重打击


砒霜门事件是对中国产品信用的沉重打击

2010-1-8 新京报

    海南砒霜门事件澄而不清。

 

    1月6日,海南省工商局组织的调查得出结论,称造成“砒霜门”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海口工商局在检验程序上存在不当、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失误的原因是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的检测仪器老化,取样不准,就此公开向农夫山泉、统一企业道歉。

 

    据海南省的调查,此次抽检主要失误在于,海口市工商局的行为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按规定的工作流程执行;仪器有问题;测量人员取样不准确。最后,海南省工商局表示,对在这一事件中违反工作程序的有关人员将进行责任追究。

 

    砒霜门事件是大团圆结局,鉴于这一事件暴露出的只是“执法执法队伍业务素质不够高、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等问题”(海南省工商局语),没有工作人员会受到刑事追究,他们只要加强学习就可过关;海口市工商局向农夫山泉、统一企业道歉,负责初检的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向海口市工商局道歉;而统一企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杨寿正表示,“暂时没有索赔的想法”,农夫山泉尚无回应,相比以往扬言走法律索赔途径已经低调得多。

 

    海南省工商部门提供了一个喜剧版本,这个版本存在的诸多漏洞被批了个千疮百孔。

 

    人们似乎更相信如下坊间版本,即老子查儿子最终大事化小,在“积极沟通”下农夫山泉不得不接受调查结果,以维持海南市场的份额,尽快恢复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坊间的质疑针对两点,第一,由同一部门牵头的内部调查是否能够得出公正的结论?第二,官商之间的不良共生关系、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是否能够根治?

 

    如果这两个疑点无法解决,只能说,海南省工商局的做法不是大事化小,而是将小事变大,将技术层面的失误上升为政府部门信用不足,将个别人的渎职上升为工商部门的失职。

从今往后,人们对于海南工商系统的检测结果有理由抱持怀疑的态度,对于国内食品卫生环境心生疑虑,由此排斥消费国内食品。最后,所有的商人会更热衷于通过官商合作解决争议,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将愈演愈烈。

 

    这些成本无法量化,但恐惧的种子会时时在消费者心中作祟,如同对中国制造质量的巨大空头,国内产品信用越来越差无形中提高了进口产品的信用度;而中国化大代价在全球做的中国制造广告,就被类似于砒霜门这样的案例抵销。

 

    事实上,海南工商部门以前曾经遭遇过民众质疑。如2006年10月,海口万福隆超市涉嫌售假货事件曾被吵的沸沸扬扬,海南本地媒体报道后,全国数十个网站转载了这些消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0月19日的《商旅报》、《海口晚报》、《法制时报》同时刊发海口万福隆超市2108瓶洗发水紧急下架的报道,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海口万福隆涉嫌售假超市现在销售的宝洁产品如“玉兰油”、“舒肤佳”、“飘柔”、“潘婷”、“海飞丝”、“伊卡璐”等,仍然无法说明进货渠道。当初买到涉假产品的消费者仍无法维权,海南民众仍然不能了解事件真相。

 

    从蔑视舆论,到回应舆论,算是一大进步。但在这进步中存在巨大的缺憾,人们看到了行政调和的力量,却没有看到法律公平的力量;人们看到了利益相关者的发言,却没有看到独立第三方的调查结果;人们看到了家长式的处置方式,却看不到规则的尊严。

 

    如果这次海口市工商局不是在老虎头上拍苍蝇,招来了农夫山泉等大公司的激烈抗议,其他在覆盆之下的无资金无实力的小公司是否只能关门大吉?即便是农夫山泉这样的企业也无力继续追究,要求行政赔偿,否则他们将成为中国市场上执法部门人人喊打的异类。农夫山泉、统一企业想成为维权者,就会逐步丧失市场参与权。

 

    国外竞争者想不到的绝招,他们想出来了。想继续恶化营商环境,继续恶化中国的法治基石,还要比炮制类似砒霜门喜剧更好的办法吗?

 

注:这就是表面聪明而缺乏大道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