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村纪委”、村民议事会、理财小组成为摆设
文/梁石川
据1月6日的《扬子晚报》报道,在1月3日闭幕的中共华西村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新选出了一批该村的“党委常委”,相当于上级部门配备的“纪委”组织一样,将发挥他们重要的纪检、监督作用。这是华西村村级党组织建设上的一大创新。
这次的华西村党代会是一次换届选举大会,7年前接过吴仁宝老书记接力棒的吴协恩,以全票再次当选为村党委书记。村领导班子成员整体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大会选出了村党委正副书记41位,总支书记5位,支部书记50位,还选出了村党委的常委、委员、候补委员以及后备委员会。吴仁宝表示,华西村的班子要始终做到“能上能下,能下能上,能官能民,能民能官,能进能出,能出能进”。这样做,“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而是科学调整,人尽其才”。
吴仁宝表示,今后3年大华西村还将增加3万人,并争取能发展到10万人、20万人。
华西村的“华西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建设高度突破250米,为今年6月封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座设计高度328米、74层的大楼总投资超过15亿元,预计于2011年建村50周年时投入使用。
如此大的投入,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果华西村没有丰厚的集体经济做支撑,是无论如何也建不成的。这座“空中新农村大楼”的建成,不仅提升了华西村的形象,而且为今后的发展找到了更大的空间。华西村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最成功的“典范”。
目睹华西村的发展,笔者想起,几年前,在江苏省徐州市马庄村进行采访时,该村的党委书记孟庆喜在介绍发展村里的集体经济时,感叹道:“时下,有些乡村出现了‘书记剩了张桌子,会计剩下个戳(公章),其余的就是空气了。’集体经济的薄弱,导致基层组织建设出现断层。”孟庆喜书记又说:“手里没把米,换鸡都不理。”因此,他们村始终咬住集体发展经济这个弦不放松。村里每年都从集体经济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为村民发福利,举办“村民舞会”、搞基层民兵训练等活动,整个村庄在全国有了名,村民自豪地说:“我们村治安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村民安居乐业,干什么都顺心。”
一点不假,华西村是成功的,徐州的马庄村也是成功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位好书记。他们给村民灌输了一种好思想,给人们探索基层农村组织建设提供了好的“样板”。
然而,笔者在采访一位镇里的党委书记时,他拍着胸脯对记者说,他们镇现在实行“能人治村”,相信几年后,他们的乡镇,一定能够实现经济腾飞。对此,笔者存有疑虑,到该镇的一个村暗访,多数村民都对此举措,嗤之以鼻。说:“这哪是什么能人治村呀。不如叫做有钱人治村。拳头治村。谁得钱多,谁的拳头硬,谁就可以成为村主任,甚至‘火线入党’,成为村里的支部书记。这样的人上来,先是假腥腥地拿出一些钱,搞一些面子工程。讨得上面一些欢喜后,接着就是卖地、卖树,丰富自己的口袋和腰包,就是他们的亲威也跟着沾光。”
果不其然,正如这个村的村民所讲,几年后,那个镇里的党委书记升任了市长助理,而那个村却成了一把“散沙”。人心涣散,村集体真的只剩下“空气”了。村霸占去了土地,就连村里的树也被杀光了。光秃秃地绰在那儿,像一只摔不死的公鸡,村里的支部更是没有人管理,几年都选不出一个书记和主任来。
基层党委、支部,是我党建设和发展的根基。一个执政党,如果打不牢根基,那是“亡党”、“亡国”的大事。上面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下面来执行,如果选不对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和真正能够带领基层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不仅中央的政策和决策无法有效的执行,而且还会伤了老百姓心,这个党的执政能力同样会受到置疑。
目前,全国基层农村都在强化“村民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等村里的“小纪委”的功能,让这些村民自发形成的组织,监督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依法行政起到有效的作用,为村级事务民主决策起到有力的保障。如果,这些组织成为了摆设,村民的合理化建议、得不到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响应,真的是一件让人心酸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