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做人当做这样的人


前一篇博文转帖:也许,这本书就能改变你的人生中提到,要贴两篇群众出版社总编助理李国强老师写的关于周华先生的文章,下面是第二篇。

 

做人当做这样的人

——亚太投资集团总裁周华印象

李国强

 

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相识与结交,是一种缘分。缘分来了,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就会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时空点上或奇或巧地碰到一块儿,甚或坐在一起品茗畅谈,对酒当歌。

 

比如,我与周华先生,一个是河南人,一个是北京人;一个是从事文化出版工作的,一个是做生意、搞投资的;一个目前身在北京,一个目前身在遥远的澳大利亚,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几乎可以说是为零,更遑论相识与合作了。

 

但是,这个“几乎可以说是为零”的机会偏偏就让我们碰到了。

 

知道周华其名其人,是因为有朋友向我所在的出版社推荐了他写的一本书,看看我社能不能够出版。于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就上网查了一下有关周华的个人信息资料。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方知周华毕业于令众多青年学子向往和梦想的中国第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且是最时髦的西语系英语专业的高才生;方知周华是澳洲地产投资界鼎鼎大名的传奇人物,是一个从送外卖做起,经过自己的多年打拼,已经坐拥亿万资产的成功人士。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一定都会有很多吸引人的创业故事。当浏览过他写的书的初稿后,我更是被他的创业精神和毅力以及他的致富理念打动了。因此,我决定向社里建议出版周华这本具有自传性质的励志图书,并与他约定在他回国时面谈有关出版事宜。

 

初识周华,是在京城刚刚飘过今冬第一场大雪之后的一个下午。我与几位同事与他相约在一个装潢得古色古香且洋溢着缕缕书香的茶馆里见面。当我们比预先约定的时间提前十分钟到达时,却发现周华先生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们了。这让我觉得不免有些失礼之嫌。同时,他也给了我第一个很好的印象──守时。互相介绍时,周华先生给我和几个同事一一双手递上他的名片,并在每张名片上都写上了他在国内时用的手机号码。这是他给我的第二个很好的印象──讲究礼节和细节。那天周华先生穿着一身深蓝色的、看上去做工非常考究精致的西服,洁白的衬衣上系着一条浅蓝色的领带,脚穿一双擦得锃亮的皮鞋,手腕上戴着一块镶着钻石的顶级名表──江诗丹顿。这也给我带来了我对他的第三个很好的印象──这是一个讲究品位和生活格调的人。

 

在这个室内温暖如春的下午,品着香气扑鼻的陈年普洱,周华先生和我们聊了他的出身、他的童年、他的求学经历、他的创业故事、他的人生追求,以及他为什么要写一本个人自传图书的初衷,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并引发了我的诸多思考,深感受益良多。真是应验了那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我们也向周华先生表达了我社决定出版他的这本自传的诚意和对他本人的敬意。周华先生当场非常爽快地与我社签定了正式出版合同。我相信,接下来我们的合作将会是很愉快并且非常有意义的。

 

一个月后,经过认真编校,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周华先生自传──《从自行车到宾利:一个北大学子的创富之路》顺利出版发行。12月13日晚上我与该书的责任编辑萧晓红女士一同前往洲际酒店,拜会专程从澳大利亚回国参加本书新书发布会的周华先生和他的夫人何小叶女士,并与周华先生和新浪网财经频道著名主持人张晓楠女士一起就14日下午和晚上分别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英杰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书新书发布会及演讲宣传活动的有关事宜进行了商谈。

 

14日下午,《从自行车到宾利:一个北大学子的创富之路》新书发布会在周华先生的母校北京大学如期举行。本书序言作者、周华在北大时的同班同学、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先生特意赶来,并在发言中对周华的为人和创业精神赞赏有加,对周华此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他的另外几位同班同学、同样也是优秀成功人士的于晓、王劲、王晓东、陈学毅等也专程从各地前来捧场,由此可见周华先生的人缘之好及其在同学们中的威望之高。周华先生在最后的发言中向到场的记者简要回顾了他在大学时的师生之谊、同学之情以及他充满艰难但却执著如一的创业历程。我注意到,他在讲话和回答记者提问时,笑容始终写在脸上,这笑容是亲切的、祥和的,也是甜美的、幸福的,充满自信和人格魅力的。

 

当晚7时至9时,周华和俞敏洪先生联袂在北大英杰学术交流中心进行演讲,共话创业人生。这下我算见识两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了。在约有400个座位的报告厅里,足足挤进了八九百人,连四周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周华的夫人何小叶女士和他的几个同学以及我和我的几位同事只得紧挨着拥挤的人群,站在门口听完了他们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演讲。为了安全起见,我社原准备的签名售书活动也不得不取消了,以致还引来了不少急欲对周华先生新书一睹为快的同学们的“怨言”。

 

听了周华先生和俞敏洪先生的演讲后,我最深的感受是:人才啊!北大真的出人才啊!

 

通过这次演讲,使我对周华先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使我对他有了更多更好的印象。他的自信,他的毅力,他的睿智,他的口才,他的激情,他的活力,他的不服输、不怕输的意志和精神,以及他的赤子之心等都深深地感染了我,震撼着我。

 

周华先生在演讲时谈到,1991年他毅然辞去令人羡慕的外交官的职位,刚刚来到澳大利亚繁华的大都市悉尼时,不但当地的洋人对他这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穷小子不屑一顾,就连我们的同胞台湾人、香港人也很看不起他。他当时就在心中立下誓言,别看你们现在瞧不起我,别看现在我不如你们,但我今后一定会超过你们,一定会让你们对我刮目相看!我不但要进入澳洲的主流社会,还要进入澳洲的上流社会。他说:“我有一个清楚的目标。我相信自己日后会非常成功、非常富有。我愿意为这一天而不辞劳苦,努力奋斗。过去所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结果,是我信心的源泉之一。”他强调:“要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就必须有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他还分析说,人们成功的源动力主要来自人的欲望,或者叫人生理想,而许多人之所以不成功,碌碌无为或贫困潦倒地渡过一生,则主要基于两大因素,即人的恐惧心理和人的惰性。没有人不想成功,但很多人因为恐惧失败而什么事都不敢去做,更不愿去冒任何风险。而不敢冒任何风险恰恰是人生最大的风险。加之人的贪图一时安逸享受的天生本性和惰性,就更不愿去艰苦创业了。因此,他谆谆告诫在场的学弟学妹们:“人要成功,只需做三件事:一、你自己决定在生活中要什么;二、你决定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三、你去付出这些代价。”当时场内一阵阵不停的掌声对周华先生的这些至理之言给予了最好的回应。

 

既要敢想,又要敢做,并要愿意和敢于为此付出任何代价,周华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我想,这也正是周华先生成功的重要秘诀吧。那么,我们呢?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应当怎么去做呢?

 

接下来的几天,我又陪同周华先生先后去中国石油大学、风入松书店和中关村图书大厦参加了几次演讲和签名售书活动。周华先生所到之处,均甚受众多青年学生和热心读者的欢迎。仅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签售出了400多本书。周华先生签名累得手腕都酸了,还有许多读者争着与周华先生合影留念,或趁机向他讨教一二。这就是周华先生的魅力。如果说,女人是因为漂亮而产生魅力,而男人,则是因为成功而制造魅力、产生魅力。

 

还有,你在周华身上,一点儿也看不到一个亿万富豪、成功企业家的傲慢之气。他为人处事非常谦虚、低调,待人接物总是彬彬有礼,而一个“谢”字也总是挂在他的口边。就在今天(12月22日),周华先生刚刚返回悉尼,又给我和几个同事发来了短信:“能同贵社合作,甚为荣幸和快乐!祝各位及家人圣诞、新年快乐!”我也给他回复了这样一条短信:“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随,总括就是珍惜一切,轻松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祝您天天快乐!”

 

写到这里,我想我应该为我所认识、所了解的周华先生画一画像了:

他是一个具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人。

他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奋斗精神的人。

他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的人。

他是一个具有积极心态、乐观向上、勤勉力行、永不满足的人。

他是一个聪明睿智且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人。

他是一个具有极强时间观念且做事非常认真的人。

他是一个讲究礼节、谦虚平和、待人礼貌热情的人。

他是一个讲究品位和生活格调、生活质量的人。

他是一个注重大局和团队观念、乐于助人、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他是一个健康、真诚、坦荡、具有成熟男人魅力的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周华,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周华。

 

相关博文:转帖:也许,这本书就能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