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征税的专家配得上专家称号吗?
杨于泽
有消息说,今年税务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房地产模拟评税,物业税“空转”,也就是评而不征,将在全国推广。而专家预言,今年部分城市试点开征物业税的可能性很大。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教授刘桓就说,今年很有可能在局部地区试点对商业地产征收。
对于专家预言,特别是有关征税、收费、涨价之类的预言,老百姓是十分害怕的。去年开征燃油税后,经常有专家出来说,又到涨价“窗口期”,油价不日就要上调。结果,往往与预言合若符契。去年早先,专家预言将复征燃航空油附加费,到了去年11月,预言也是成真。专家预言很准,预言既出,老百姓的税费负担多半是要增加的。
专家预言的这种准确性,不是一个我们可以轻忽的现象,相反,其中暗藏玄机。我们当然可以设想,从事预测预言的专家都是一些“行业专家”,跟相关行业或者机构接近,近水楼台先得月,掌握了别人没有的信息,所以能够作出准确预言。
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有必要重新检视预测预言家们的专家资格。接近相关行业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得到了一些内部运作的情报,就作出某种预测预言,这样的人只能被称为“消息灵通人士”,或者直接被称为“接近政府的人士”。在国外新闻机构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消息灵通人士”、 “接近政府的人士”,他们拥有信息的优势,而未必有什么专业见识。
专家,简单地讲,就是基于专门知识,作出理性思考与判断的人。具体到征税这件事,涉及必要的程序、规则、目的、手段等很多因素,专家必须进行周详分析,作出综合判断。这里仅就程序而言,以“国际惯例”,征税须经民意机关批准;国内民意也一直呼吁,征税应当交全国人大审议。而我们的预测预言专家,除了向公众转述一点“密室谋画”外,并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体现不出任何专业知识含量,其知识与思维两个方面都是平面的。
当然,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以预测预言形式说出来,算是替政府做了一点“信息公开”的工作,老百姓也因此做了一回明白人。一项政策,专家不预测预言,政府有一天突然实行起来,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这样的专家预测预言,相当于记者写的所谓“客观报道”。但这里的“客观”,又不似记者的客观。一般而言,人们相信专家是理性的分析者,当专家作出预测预言而不附带任何质疑的时候,专家实际上是站在政府一边。
这样看来,专家预测预言以其特有的专业光环,对社会的多个层面构成误导。当有关部门酝酿征税、垄断企业谋划涨价的时候,对民意多多少少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物业税“空转”多年,也不敢真干。但专家预测预言的要害不在于预测预言本身,而在于专家以其专业理性没有提出任何不同意见,以此呈现出相关政策的合理性。有关部门、有关企业也因为这种“没有异议”,增加了对相关政策的自信,按捺不住要尽快实行起来。
我的建议是,对于这样的专家,媒体还是要按“国际惯例”办,称之为“消息灵通人士”或者“接近政府的人士”。我们也不否认,他们确实一向吃专家这碗饭,但至少在向媒体披露政策信息的时候,他们并非是以专家身份。只有涉及政策的程序、规则、目的、手段问题,需要作出深入分析时,媒体才用得着专家,也只有在这种时候,专家才配称专家。
以“接近政府的人士”的身份披露政策信息,最大的好处是“真”。如果政府过去真的利用了专家,现在打开天窗说亮话,可以增加自己的公信力。民众在驱除专家身份上的迷障之后,只能立足于独立思考,这也是好事。也有可能,专家对“接近政府的人士”这顶帽子戒慎恐惧,生怕给政府和自己添麻烦,从此不敢预言预测了,这也未必就是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