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逝


 

    《飘》,曾经影响了一个时代,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我对《飘》的印象倒不怎么深,只记得里面有一位郝思嘉,有心计而且很挫折的样子。除此之外,还记得《飘》的英文原意是“随风而逝”。感觉“随风而逝”比“飘”更有哲理,“随风而逝”有一种随遇而安然后了无踪迹的灵动,而“飘”则有些随波逐流的无奈。
 
    随风而逝,就是随顺自然。通达的时候就显赫着,穷困的时候就披褐怀玉。不管外境如何变换,都不改变做人的本分。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此之谓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的际遇有时很无奈。我们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人寿命长一些,有的人短一些,有的人通达一些,有的人穷困一些。虽然人们的寿夭不同,境遇各异,但人性是平等的,善行更接近于本性。我们遇事时,第一个念头是公正无私的,因为第一念是无我的,就如看见有人落水,第一念就是救人。当第二念起来的时候,就有了我,于是有了是非利害得失的分别,然后正义与自私在内心作斗争,结果是更多的人选择了为己,恶行由此产生。
 
    所以,性恶论是建立在第二念基础之上的。坚持性恶的法家,认识不到人的本性层次,就从外在的约束下手,赏罚并行。时至今日,法律条文越多,人的道德水平越低。现今的所谓“十大缺德”行业,像房地产、股市、医疗、食品等等,哪里是行业缺德呢,行业本身是没有德行的。有德行的是人,缺少德行的人做什么,都是缺德的。所以,“十大缺德”行业只是说明了人们道德的缺失。
 
    可是有些人的德行却很高。有的人生性善良,有的人是由于后天的认识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人们认识到道德行为符合人性,于是,凡事以道德为尺度,走在人性的正路上。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这些人能够取义,甚至不惜生命。2009年的大学生江边救人事件,就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些行为有时是无意中人性在发挥作用,有时是经过内心思想斗争而郑重选择的。就如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人都是谋利的,不同的人对利有着不同的理解,利有大小之分,真假之别。孟子主张舍生取义,是因为取义带来的利要大于生命本身。在儒家看来,道义是人性的正常表现,而生命只有几十年,权衡利弊,所以舍生取义。
 
    人生过得好快,有喜怒哀乐,有阴晴圆缺。诸多的经历如云过眼,转眼成为记忆。万物都是如此,我们人也是如此。万事无愧于心,则心安理得。随风而逝,随遇而安,而后了无踪迹,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