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父亲山"顶起民族脊梁 专家解读《大秦岭》


 

 

 

《大秦岭》摄制组在拍摄中。 (摄制组供图)

在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很多人也许无暇抬头望一眼身边的秦岭,但大型系列片《大秦岭》却把所有人的视线引向了这座雄起的山脉,引向陕西——在央视播出后,《大秦岭》因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以致陕西卫视对其重播时,热度依然居高不下。

相关链接:2010年陕西将力推大秦岭旅游(图) 

  省旅游局:《大秦岭》为陕西生态旅游大发展热身 

  大秦岭旅游规划投13亿 轻轨"串联"4线路玩转秦岭 

  加快景区旅游线路组合变化 大秦岭旅游值得期待  

一部关于山脉的普通纪录片,何以聚焦起国人关于民族文明和精神的讨论和追寻?昨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大秦岭》研讨会上,赵季平、陈忠实、萧云儒、高建群等来自全省音乐界、文化界的著名学者畅谈了自己的思考。

  独特视角

  寻找埋藏在山脉中的文明基因

《大秦岭》的总导演康健宁曾说,“要表现秦岭的精深和神韵,必须首先沉入到秦岭的‘内心深处’。而‘内心深处’的核心,在《大秦岭》总制片人王渭林眼中,是这座巍巍山脉埋藏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基因和密码,因此他认为,这部片子的引人之处就在于绝非‘就山论山’,而是和中国整个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我们追求镜头感,但这次镜头找寻的并非风景,而是中华文明。”

学者萧云儒表示,很明显能看出编导在纪录片中完全走出了山水风光片小视野、小格局、小功力的局限,“从这部片子中,秦岭并不仅仅以南北分界线的身份存在,而是用科学系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物态、生态、神态构成的完整的鲜活的生命体系——它是中国的‘中央水库’、‘中央绿肺’,还是‘中央智库’、‘中央圣殿’和‘中央文脉’。影片从山脉引入了它所牵引的浩瀚历史,再用历史导入文化去丰富山川本身,成为解读中国的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很有幸地栓在我们长安人的身上。”   

  带来感动

  秦岭顶起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曾经在去年看了一本关于秦岭的考察书后,提出这样的观点——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在观看《大秦岭》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陈忠实说自己在看完纪录片后,越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父亲山,被秦岭顶起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陈忠实表示,“《大秦岭》以新的视点为我解答了更多关于这座山的秘密,让我获知了全景式的自然和人文的秦岭——除了秦岭脚下的13朝古都,影响中国历史的儒、道、释等宗教及文字、度量衡的统一,纸张的发明等也都与这块土地有关。”陈忠实说:“横亘东西的秦岭直起直立,多险峻也不乏柔缓之处,给人的感觉就像父亲的脊梁能承载所有的重荷,他福泽的不仅仅是陕西人,被称作中国人的父亲山是当之无愧的。” 

  引发思考

  《大秦岭》需要更多人关注“续写”

 

不少学者都将溢美之词送给《大秦岭》的主题曲,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觉得《大秦岭》对于陕西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全国各省如今都很重视文化在提升城市影响力方面的作用,陕西却行动早,行得慢。但通过《大秦岭》,我看到了陕西文化脚踏实地在迈步,它所展示的艺术概念和文化内涵是具有高度和地域超越性的,在全国视野拿出来绝对不丢人!”

著名作家高建群说,一部《大秦岭》完成了人类与山的对话,萧云儒则认为,大秦岭只是开篇文章,带来的将是更多世人对于这座山的思考,“导演康健宁曾说,保护秦岭,是这部纪录片的终极意义。我认为这句话很对——它提出了这么一个很大的课题,要把人类从秦岭中获得的文化启发和物质支撑回馈给秦岭,给秦岭再生力,让它走向一个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