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都不要了,要GDP有什么用?


 

学校都不要了,要GDP有什么用?
今天早上打开网页,一则《史上最短命小学将拆除 投资1500万使用不到两年》报道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一向关心教育话题。我在2004年夏天才真正走出校园,结束了我自己的校园教育阶段。自从我有了孩子后,就更加关心教育的话题,当然关心的重点也有所改变,一是更加关心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资源的均衡性问题。在北京开车上下班的人都有一个感受,学生假期与非假期时的交通拥挤程度有显著差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跨区择校导致的私家车流的增减。我家住在朝阳区,我的一个邻居为了在海淀上学的女儿能够少受些罪,专门买了一辆车并雇用了一位会开车的保姆接送女儿上下学。在北京的家长几乎无人不知晓,北京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我太太经常给我吹耳边风,说在朝阳上初中的学生,即使最优秀的那部分与海淀的比,也只能是中等水平,考名校的高中根本没有竞争力。所以在我发现这一问题后,我非常后悔当初在朝阳区亚运村买房子时为何没有想想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二是更加关心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我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就有一些明显的感受。我国的学校无论名校还是普通学校,无论小学还是大学,并不将学生当人才来培养和塑造。闲暇时候,与一些做了家长的同事和朋友聊天,我经常说,假如一个孩子天生的创造力为100,经过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后,平均来看,能有80就不错的,如果再经过我国的大学教育,恐怕连60到不到了。我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朋友们,无一不赞同我的看法。这种可能有点偏颇的看法,在北京的家长可能会有更强烈的感觉。从上幼儿园、小学开始,学校的老师就特别关注哪个学生的家长怎样怎样,或者哪个家长给了老师个人什么礼物或给学生什么赞助等等,因此,老师们根本不可能忽视这些因素而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会更喜欢或偏爱那些家庭能带来特殊收益的学生,而不是学生自身,老师们的这种“师德”也直接影响甚至教育了跟着他们的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说会有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而一定会是扭曲的。对于这种教育现状的了解,我深深理解了为何有一部分家庭并不富裕但是还是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把孩子送到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当起了小留学生。对于我家孩子的教育,我不求她能成为天才,我只希望教育能够培养出她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她的创造力,而不是打击甚至毁灭她的积极性和天生的创造力。
以上顺带说了我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担忧,当然也可以说是不满。相对这篇报道的内容相对离题远了点。
现在回到这篇报道的内容上来。报道说,福州市台江区内一所投资1500多万元、刚刚于2009年9月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小学要为在此地规划的“中央商务中心”让路,需要拆除。通过这个报道,我个人认为至少折射出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GDP至上主义。一切皆以GDP至上,涉及到GDP时,即使未来未必能够实现GDP,其他任何事情,即使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教育是头等大事”,这个头等大事也大不过GDP。我想在此问一句,没有了教育或者说都不要孩子们的教育了,要那么多GDP又有什么用?!
二是我们GDP中有太多的不产生社会福利甚至是负的社会福利的东西。这个小学总投资1500万元,这一定会反映在当地以及中国的GDP中,对于当地以及全国的经济增长一定是有贡献的。如果拆除了,假设拆除的成本占建设的1/3,即500万元,这一拆除活动也为当地以及全国贡献了500万元的GDP。这一建一拆就贡献了2000万元的GDP,可是我们人民的福利并没有增加2000万元,甚至说因为孩子们在建设校园时受的罪以及日后搬到更远的地方上学付出了更多的路程,它们只能是带来了负的社会福利,这还没有考虑这一建一拆过程中对资源对环境的破坏。
三是GDP中太多部分给了投资,居民收入“被”增长。建了拆,拆了建,这都是GDP,但是主体部分是投资,被这份投资堆高的GDP,也堆高了人均GDP。2009年我国GDP33.54万亿元,而当前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22.48万亿元,而全社会销售品零售额仅为12.53万亿元,尽管有部分居民消费并为统计在内,但是无论如何居民消费额不可能达到22.48万亿元。可以看到我们的GDP中大头是投资,而不是消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却没有达到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时的消费和生活质量。
再回到这篇报道,学校都不要了,孩子的未来都不要了,我们要GDP还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