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抛弃了同德围的孩子


   “谁解同德围之困”系列评论

    1月17日,因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同德围上步桥桥墩被撞裂,上步桥成了危桥,全面封闭,同德围近30万居民出行严重受阻。同德围几成了号称现代化大都市广州的一座“孤岛”,让人叹息。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谁解同德围之困”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谁抛弃了同德围的孩子

(信力建)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更关心的是那些因此受到影响的孩子们。据报道,同德围人口总数十几万,相当于一些县的人口总数,但同德围居民进出市区只有一条全长3.2公里的西槎路,主要依靠公交车。但到天河、东山、荔湾等地方,只有有限的几条公交线路。很多街坊从老城区搬迁过来后,还是要到市中心上班。街坊搭车上班每天都像打仗一样。同德围的孩子一般都到市内上学,一来一回,每天要两三个小时,同德围的学生可能是全广州市最累的学生!有孩子上高三时,全家都要搬到市区租房图个方便。

我的困惑是:为什么人口这么多的区域却没有让同德围人青睐的社区学校?答案不言而喻:就是因为这里住的都是穷人,所以,我们的教育还顾不上他们——本埠网站1月21日报道此事的题目就是《同德围居民:“我们被广州抛弃了”》。

一个平民家庭的子弟考入大学,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他和他一家的命运就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但如果是相反,穷人如果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很有可能还会继续重复他们父辈贫穷落后的命运——同德围居民也就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宁可让孩子来回三个小时也要让他们去市内上学!然而,桥一断,这些孩子们就只能在车流滚滚中为他们自己的前途犯险冒难。

事实上,这些孩子的父母也是纳税人,政府没有理由不为孩子们的教育掏钱投资——为什么不能在他们居住的社区建立让他们能够得到良好教育的学校?自孔子以来就倡导的“有教无类”这一原则居然在广州被抛弃了么?如果说,政府因为教育经费紧张一时无法顾及这个区域的学校,那为什么不放低门槛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举办民办学校?

同德围撞桥事件,不仅撞出了我们政府有关部门处理公共危机上的漏洞;也撞出了我们教育轻视穷人利益,又不给其他社会力量介入教育帮助穷人的机会这一偏颇,值得大家深长思之。

——本文于2010年1月26日发表于《新快报》